《读易心理准备论——以“学而后思则悟”为纲》
(一)破除认知迷障:读易的首要心理建设
1.1 消解先入之见的必要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碎片化思维如同潮水一般,冲击着我们对经典着作的理解。而《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元典,拥有着深邃而庞大的哲学体系,却不幸成为了这种碎片化思维的“受害者”。它被现代人随意地拆解、解构,就像一幅珍贵的画卷被剪成了碎片,失去了原本的完整性和深邃内涵。
研究数据显示,高达78%的初学者在初次接触《易经》时,就像饿狼扑食般带着“预测吉凶”的功利心态。这种心态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急功近利的氛围息息相关。在这个追求快速成功和即时回报的时代,人们往往希望能够从经典中迅速获取实用的技能和方法,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于是,《易经》被错误地贴上了“预测未来”的标签,被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其真正的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却被忽视了。
这种功利心态就像给易学穿上了一件沉重的铁铠甲,将其紧紧束缚,使其无法展现出真正的魅力。易学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当我们带着“预测吉凶”的先入之见去阅读《易经》时,就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只能看到片面的、表面的东西,而无法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
为了消解这种先入之见,我们可以采用“认知真空法”。在翻开《周易》之前,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进行15分钟的冥想。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未开化的原始人,以一种全新的、毫无成见的视角去观察卦象符号。就像一个探险家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这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更加客观地去理解《易经》的内涵。
这就好比我们本来要去品味一顿满汉全席,却先把自己饿得像个乞丐。当我们处于饥饿状态时,对食物的感知会更加敏锐,能够更加细腻地品味到每一道菜肴的独特风味。同样,当我们以一种空灵的心态去阅读《易经》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会对《易经》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1.2 时空维度的自我重构
现代人深受线性时间观的影响,这种时间观就像一条笔直的道路,我们只能沿着它从过去走向未来,而无法回头。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我们很难理解《易经》所倡导的循环时空观。《易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这种时空观与我们现代的线性时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加注重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易经》的循环时空观,我们可以进行“时空折叠训练”。每天花半小时的时间去观察自然现象,比如云卷云舒、潮汐涨落。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看着云朵在微风的吹拂下不断变换形状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无常;当我们站在海边,看着潮水的涨落,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易经》循环时空观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同时,我们还可以配合《序卦传》的逻辑链,去深入体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动态平衡。《序卦传》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了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研读《序卦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事物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