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守护文物不被玷污,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发布会进行到一半,周怀安突然拉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陈轩面前。“陈先生,这位是我的老师,李老!他听说您今天在这里,特意从郊区赶过来的。”
陈轩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李老的手很粗糙,指节上布满了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和古玩打交道的人。“陈先生,我今天来,是想请你帮个忙。”李老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一股急切,“我有个老伙计,前阵子从一个‘朋友’手里买了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花了整整三百万。我看着不对劲,可我说的话他不信,非要说是真迹。您能不能……能不能抽空去看看?”
陈轩毫不犹豫地点头:“李老,您别着急,明天我就和您一起去看看那幅画。”
李老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连连道谢。周围的记者见状,纷纷按下快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一句简单的承诺,却恰恰印证了“民间守护者”这五个字的重量。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渐渐散去,赵刚留了下来,递给陈轩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刚刚收到的消息,滨海市最近有几个古玩收藏家,都声称自己买到了‘稀世珍品’,价格都高得离谱。我们怀疑,这些可能都是同一个团伙伪造的,背后说不定和那个造假窝点有关联。”
陈轩接过文件,快速翻看着里面的资料——有元代青花梅瓶、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还有清代乾隆的珐琅彩瓷碗,每一件都标注着“私人收藏”,卖家信息却模糊不清。“这些收藏家,大多是些有钱的企业家,对古玩一知半解,很容易被人忽悠。”小林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头说,“我在拍卖行的时候,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客户,总觉得‘高价就是真货’,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
苏晴拿出相机,翻出几张照片:“这是我昨天在滨海古玩城拍的,有个摊位上摆着几件‘清代官窑瓷’,我看着釉色就不对劲,当时用长焦镜头拍了几张细节,你们看,这底款的字体,明显是机器刻的,没有手工的笔触感。”
陈轩接过相机,仔细看着照片,指尖的青铜三目佩又开始微微发热。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滨海市的天际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高楼大厦间,隐藏着多少文物造假的阴谋,又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黑市中流转?他突然意识到,自从在潘家园遇到苏晴,和小林联手揪出拍卖行调包者,再到西北戈壁探寻玄山氏的遗迹,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安安静静鉴宝的年轻人了。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而身边的伙伴,也越来越多。
“明天,我们兵分两路。”陈轩放下相机,目光坚定地看着苏晴和小林,“我和李老去看那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苏晴,你去古玩城盯着那个摊位,收集更多证据。小林,你联系文件里的那些收藏家,看看能不能说服他们,让我们鉴定一下手里的‘珍品’。”
“好!”苏晴和小林异口同声地答应,眼神里满是默契。这大半年的磨合,让他们从最初的互不熟悉,变成了如今配合默契的战友。陈轩负责鉴定和决策,苏晴用她的摄影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收集线索,小林则凭借在拍卖行积累的人脉和资源,联系藏家和获取信息——三个各有所长的人,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
赵刚看着他们,笑着说:“有你们在,我这心里踏实多了。需要警方配合的地方,随时开口。”
送走赵刚和李老,店里只剩下陈轩、苏晴和小林三个人。周怀安端来三杯茶,笑着说:“你们三个,现在可是滨海市的名人了。刚才还有几个年轻人来问,能不能跟着你们学鉴宝,也想为守护文物出份力呢。”
陈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他想起在西北戈壁,青铜三目佩发光的那一刻,他“看到”玄山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