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陈轩想起《蜀素帖》卷尾的空白处,似乎有玄山氏用朱砂画的小记号——当时以为是无意的涂鸦,现在想来,或许是下一处藏宝地的密码。
离开法海寺时,钟声再次响起。陈轩回头望了一眼大雄宝殿的方向,仿佛能看到玄山氏当年藏帖时的身影。那位百年前的鉴宝奇人,用他的智慧和坚守,为后人留下了比古玩更珍贵的东西——对文明的敬畏,对传承的执着。
“下一站去哪里?”小林抱着装着《辨瓷手记》的背包,眼睛里满是期待。
陈轩看向玄鉴镜。镜面的青光里,书本形状的星图旁,渐渐显露出三个字:“藏书楼”。他忽然想起京城最有名的古籍收藏地——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库。
或许,玄山氏的下一个线索,就藏在某本泛黄的线装书里。就像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把秘密藏在墨痕里,藏在星图中,藏在那些等待被读懂的时光里。
第1072章 书脊里的暗语
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库藏在一栋灰砖小楼里,窗棂上的铁栅栏还留着民国时期的雕花。陈轩捧着介绍信走进阅览室时,阳光正透过高窗斜斜落下,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像极了古籍里的朱丝栏。
“您要的《古今书录》就在这。”管理员推来一辆木车,墨绿色的书套上贴着泛黄的标签,“乾隆年间的刻本,上次有人借阅还是十年前了。”
陈轩戴上白手套,轻轻抽出线装书。书页翻动时发出轻微的脆响,带着陈年纸张特有的草木气。他记得《蜀素帖》卷尾的朱砂记号——一个类似“乙”字的符号,而《辨瓷手记》里记载,玄山氏常用天干地支标注藏书位置,“乙”对应的正是子部第二类。
玄鉴镜此刻正藏在袖口。陈轩假装整理书页,让镜面的青光扫过书脊。原本深褐色的封皮上,竟浮出一行淡金色的字迹:“三卷七叶,虫蛀为记”。
他迅速翻到第三卷第七叶。这一页的边缘果然有几个虫蛀的小孔,排列成奇怪的三角形。用放大镜细看,虫洞周围的纸纤维有些异样——不像是自然蛀蚀,更像是用细针刻意扎出来的。
“这本书有修补记录吗?”陈轩问管理员。
管理员查了查档案:“民国二十三年修过一次,当时的修复师姓玄,说是从琉璃厂请的高手。”
玄山氏。陈轩的指尖顿了顿。虫洞组成的三角形,顶点正对着页边空白处的一个墨点。他用玄鉴镜贴近,墨点突然晕开,显出“天禄琳琅”四个字——那是清代皇家藏书的专称,据说有部分珍品流落在外。
“小林,记一下这个书目。”他不动声色地翻到书末的着录页,那里列着一串书名,其中《宋诸臣奏议》旁画着个极小的“玄”字印章,“找一下这本的馆藏记录。”
少年很快拿着检索结果回来,眉头皱成了疙瘩:“民国时就登记‘遗失’了,不过备注里写着‘曾藏法海寺’。”
陈轩的目光落在善本库的玻璃柜上。那里陈列着几件修复工具,其中一把竹制刻刀的形制,与玄山氏笔记里画的“锥笔”几乎一样——那是用来在书脊里刻写暗语的工具。他忽然想起《古今书录》的装订方式有些特别,书脊处的线迹比普通刻本更密,像是刻意加固过。
中午的阅览室空了下来。陈轩借着整理书本的动作,轻轻按压书脊。在第三卷的位置,指腹传来细微的凹陷感。他用指甲顺着线迹划动,忽然听到“咔”的一声轻响,一小块书脊木板竟松动了。
里面藏着半张宣纸。展开时,玄山氏的字迹跃然纸上:“宋版奏议,内夹舆图,藏于‘琅嬛’。” 末尾的日期是民国二十一年,正是伪古堂初代堂主伪造文物最猖獗的时候。
“琅嬛”是古代传说中的藏书洞,现实里常被用作藏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