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欧美市场以来,推出的每一款产品、每一次更新,都从未让用户失望过。
用户自然对这个即将亮相的Twitter充满信心与期待。
此时此刻,几乎无人留意微软的更新推送,更无人关心那“重新定义社交”的噱头口号。
微软市场团队紧盯着每一轮广告投放的反馈数据,结果却令人沮丧:广告的平均打开率不足10%。
而在那些极少数打开广告的用户中,真正点击跳转至微软下载页面的比例还不到4%。
更残酷的是,在这本就寥寥无几的跳转用户里,最终选择下载安装的,仅剩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微软在某平台投入100万美元的广告,每1万次展示仅能换来约1000次有效点击。
而这1000个点击中,只有大约40人会跳转至微软官方下载页面,最终完成下载的用户,仅有4人。
如此惨烈的转化数据,可谓扑街到了姥姥家。
若把这个成绩放在起点,这般拉胯转化率的网文绝无可能再获得网站任何推荐。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越接近晚上九点Twitter全球上线的时刻,微软广告的转化表现就越是断崖式下跌。
晚上八点半,比尔·盖茨刚踏进西雅图微软总部,还未走进办公室,助理便步履匆忙地迎上前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盖茨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未发一言,当即转身,径直朝监控室大步走去。
比尔·盖茨的到来,并未能扭转微软的颓势。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他接连不断地收到噩耗。
MSN推广链接的打开率、跳转率与下载率,一次又一次地跌穿底线。
这半小时,成为了盖茨人生中最漫长的三十分钟。
多年以后,他回顾此夜,将这一晚称为“微软的滑铁卢”,也是他个人的滑铁卢。
MSN生态的折戟沉沙不仅只是一款产品的失利,还标志着微软帝国黄金时代的落幕。
而此战的胜利者橙天,也正式拉开了帝国崛起的序幕。
晚上九点整,Twitter网页版全球上线。
Twitter网页版采用了类似后世微博的信息瀑布流展示方式。
这种瀑布流模式,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快速、沉浸式的碎片化信息浏览体验,在此时的互联网产品中堪称革命性创新。
与目前主流的模块化跳转式展示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
瀑布流模式的信息流近乎无尽,且脉络清晰可循,用户可以自由追溯上下游内容。
信息的流动速度完全由用户手指掌控,快慢随心。
这种“永不迷路”的产品体验,在此时老旧的论坛中是前所未有的。
这套在后世已普遍应用于新闻资讯、社交平台及垂直电商的展示逻辑,其先进性毋庸置疑。
而在此时此刻,先不论新平台内容如何,瀑布流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产品亮点。
为每一位初来者带来眼前一亮的用户体验。
不仅如此,Twitter还构建了全球独一份的完整用户关系与互动体系:
其中的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功能,再结合好友推荐与算法推荐,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中心。
然而,所有这些设计都只能算锦上添花。
对于一款旨在留住用户的社交产品而言,内容才是真正的基石。
没有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再精美的UI界面、再花里胡哨的功能,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只能维持用户片刻的新鲜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