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汴州为中心,向整个中原大地疯狂扩散。
从繁华的江南,到凋敝的河北;从东边的齐鲁,到西边的关中。无数的武林门派,世家大族,都被这个消息所震动。
一时间,通往西北的官道上,商旅马队络绎不绝。
无数怀揣着各种目的的江湖人,或明或暗,纷纷涌向那片曾经被他们视为蛮荒之地的河西走廊。
一场由李唐精心策划,席卷整个大唐武林的“西部大淘金”,或者说,“求道大迁徙”,就此拉开了序幕。
……
长安,兴庆宫。
大唐帝国的政治心脏,此刻却笼罩在一股压抑而凝重的气氛之中。
龙椅之上,端坐着一位面容英武,眼神深邃的年轻帝王。他便是力图重振大唐,削平藩镇,再造元和中兴盛世的唐宪宗,李纯。
他的手指,正轻轻敲击着御案上的一份密报。密报的内容,正是从汴州“天下英雄楼”传出的那些消息,以及后续引发的江湖震动。
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旁,鸦雀无声。
“诸位爱卿。”
李纯沉默良久后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关于西北之事,都说说吧。”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
一名须发花白,身穿御史官袍的老臣出列,手持象牙笏板,声色俱厉地奏道:
“启奏陛下!臣,御史中丞韩愈有本奏!”
“臣闻,妖术惑众,乱我朝纲!那西北王李唐,虽有收复故土之功,然其所作所为,实乃动摇国本之举!”
韩愈的声音慷慨激昂,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他以‘格物’为名,行巫蛊方术,诱骗我中原武林豪杰,致使江湖动荡,人心思变!长此以往,天下英才尽入其彀中,人人只知有西北王,而不知有朝廷,不知有陛下!此乃效仿前朝王莽谦恭下士之故智,其心可诛!”
“更有甚者,其所造火器,虽为利器,却使匹夫可敌国士,乱了尊卑,废了德行。此乃以‘术’乱‘道’,以‘器’坏‘礼’!若任其泛滥,则我大唐立国之基,诗书礼乐,忠孝节义,将荡然无存!”
“臣恳请陛下,立刻下旨,严查西北王府,禁绝其‘格物’妖术,收缴所有火器,将李唐召回京师,圈禁于宗正寺,以绝后患!”
韩愈一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义正辞严。
朝堂上,不少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官,纷纷点头附和,认为韩愈所言,乃是金玉良言,老成谋国之论。
身为儒门中人,韩愈即使被皇上钦点为钦差大臣,配合武威郡王郭昕对付世家门阀,但在面对伤及儒门根基的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他当然不能苟同李唐的作为。
然而,他话音刚落,武将队列中,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大将便出列反驳。
“韩中丞此言,末将不敢苟同!”
说话的,是神策军新任左军中尉,大将军陈洪。
“启奏陛下!西北王收复河西、陇右,将为祸我朝数十年的吐蕃打得丢盔弃甲,此乃高祖、太宗亦未竟之全功!此等不世之功,岂是‘妖术’二字可以抹杀?”
“至于火器,末将以为,此乃国之重器!韩中丞只看到匹夫持之可伤人,为何看不到我大唐将士持之可开疆拓土,保家卫国?若我神策军能人手一支‘西北造’,何愁淮西吴元济不平?何惧河北三镇猖獗?”
“我大唐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长城,镇守边疆。如今有此等利器可以减少伤亡,克敌制胜,为何要禁绝?难道在韩中丞眼中,将士们的性命,还比不上那虚无缥缈的‘礼乐’二字重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