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乱军不能有孬种!”
“是!”士卒跪地磕头,额角流血,却双目炽热如火。
与此同时,孙丙、李丁、谢戊三人分头前往各乡招兵。他们在城中张榜布告,标明“靖乱军奉王诏靖清内乱,广招忠义之士共扶社稷”,并命士子走街串巷,宣扬靖乱军入西州以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安居,商旅通行。渐渐地,自愿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识字之才、乡勇猎户。
谢戊尤为巧舌,常于茶馆集市当众演讲:“今日若不靖乱,明日即是战火烧门。王朝已危,奸臣当道。武阳大将军虽年少,却胆识过人,天命所归,汝等若随之,当有封侯之望!”
乡民纷纷点头,少年郎们更是热血上涌,自愿参军者一日百余。
而钱乙则每日进出营帐之间,足迹遍布三城,命亲信潜入敌营、设暗哨于交通要道,甚至购得张威昔日所用地图与手下名册,逐一核对,防敌余孽滋事。他还巧妙安排靖乱军士卒于市集之中布施粮食、护卫民众,令百姓口碑愈发向好。
卫钟则于巴镇、郑南、西州三地组织匠人日夜修缮城防。他熟知防御之术,命人加固西州四门,增建箭楼与了望塔,增设投石车与滚木油罐。他还重新整顿辎重之道,于三城之间修建驿站与通粮小道,令军粮可昼夜轮转,不至断供。
一夜寒风吹来,他披甲巡视西州城墙,望着灯火通明的坊巷,心头微热:“武阳此人,真有几分帝王之气。”
而在营中最忙碌的,仍是武阳。他日日召集将领分析敌我情报,夜晚伏案拟制军律,白日巡视三军营地,数度因疲惫而伏案睡去。他曾对赵甲低声道:“若不谋百姓之生,又何以自居为将?”
十日转瞬即逝,三城之地风云已变,靖乱军自西州大捷后稳居巴镇、郑南与西州三地之地利,武阳帐下兵马迅速扩充。原本麾下仅有四千六百兵马,今则大不相同。
经由西州战后收编张威部,卫钟归降后带来的旧部,加之孙丙、李丁、谢戊三人这十日来以靖乱之名积极招募,靖乱军兵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据严林核算:新军合计达二万一千八百余人。
七千新军虽经招募而来,但良莠不齐,缺乏磨合。武阳知兵之道,深明操练之重要,召赵甲入帐,亲授密令:此七千人不可轻率用之于战,务必加强操演,以三月为限,练出一支可用之兵。赵甲闻令即拜,言道:“末将愿亲自带兵操练,保此七千人三月之后,人人能披甲上阵!”武阳拍其肩,沉声道:“此事,惟望赵兄。”
与此同时,武阳深知眼下兵力虽多,然若未加统筹部署,仍是一盘散沙。先前六大营各行其事,战时虽见成效,然局势变化剧烈,已非昔日可比。故他在大帐之中,召集众将,议定重整军制。
帐内帷幔垂天,沙盘阵列清晰,诸将围坐左右,神情肃然。武阳负手而立,目光扫过众人,朗声说道:“今靖乱军据三地而立,兵马破两万,已非昔日草军之态。为战将至,吾等当整军以备之。”
他取出新制军令,展开铺于桌案之上。
“旧日六营,今起更名如下:赤虎、青龙、玄机、血煞、玄武、丰戍。”
诸将闻之交头接耳,皆觉名号铿锵,气势非凡。赵甲最先出列,抱拳而问:“主公,末将所属为何?”
武阳微微一笑:“赵甲,尔骁勇善战,冲阵破敌,堪为先锋之选。今任赤虎营主将,统兵八千,专责攻坚拔寨之事。”
赵甲顿首应命,朗声道:“末将赵甲,誓不负赤虎之名!”
随即,武阳目光投向孙丙:“孙丙性沉稳、应变敏,今任青龙营主将,统兵五千,负责侧翼策应、救援两翼。”
孙丙低头接令:“谨遵将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