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后,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起来。
不到半小时,论坛中心三个分会场全部开启实时转播,可容纳两千人。
主会场外广场上,十块巨型显示屏同时亮起。
线上直播通道开启瞬间,全球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五十万。
场外广场上,来自各国的学者们自发组织起学术交流。一位年轻博士后兴奋地说:虽然没能进场,但在这里能跟这么多同行交流,也是难得的机会。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罗伯特教授看着监控屏幕上人山人海的场景,感慨地对陆时羡说:你点燃了整个学界的热情。
陆时羡望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面孔,轻轻摇头:罗伯特,你错了。不是我点燃了热情,而是科学本身的光芒照亮了前路。
他指向屏幕上热烈讨论的学者们:你看,当真理的曙光初现,所有追寻者都会自发地汇聚。”
“我们只是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看见曙光的人,有责任把这束光传递出去。
报告会开始前半小时,当参会嘉宾陆续入场时,现场就掀起了第一波热潮。
观众席上的学者们很快发现,这次参会的嘉宾名单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
快看!是马丁·拉斐尔斯博士!一位年轻学者激动地指着入口处。
只见1999年诺奖得主拉斐尔斯教授缓步走入,满头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他曾在无数教科书上出现的照片,此刻竟然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几位年轻学者立即起身致敬,会场响起第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未落,入口处又传来一阵骚动。
是山中孝之教授!2012年诺奖得主、iPS细胞开创者山中教授微笑着向众人致意。
不少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细胞》期刊主编玛格丽特女士陪同着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入场时,观众席响起一阵意味深长的低呼。这个组合的出现,象征着传统学术权威对这场报告会的认可与重视。
我的天,那是埃里克·维什豪斯教授!又一位诺奖得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这位DNA修复领域的泰斗竟然也远道而来,让人不禁感叹陆时羡的号召力。
观众席上,一位博士生激动地对着导师说:教授,这些可都是只在文献里见过名字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