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围了一圈,好像送走的不是人,而是他们未来的脸面。有人摇头叹气,说咱村终于有人能去公社露脸了;有人羡慕又带点酸,嘀咕一句都是运气;还有小孩子扒着大人腿,眼巴巴望着,像看热闹一样。
阮时苒把手里箱子往牛车上一放,抬头环顾一圈,心底那股说不清的心绪翻涌。她知道,这一步意味着什么。原本在剧情里,她根本没有资格坐上这趟车,而如今,她已经把命运改写。
宋斯年紧跟着,把扁担扛在肩头,姿态松松散散,可眼神却锐利。他注意到有几个村妇盯着阮时苒,眼底隐隐带着异样的光,他下意识上前一步,挡住了大半视线。
顾孟舟则双手负在身后,神情一如既往的冷峻,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心里明白,自己若是不能回城,不仅辜负家里人,更丢掉了这几年的等待。
牛车慢悠悠驶出村口,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往公社方向走去。车轱辘碾过石头,咯吱作响。村口的红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渐渐远去。
阮时苒心里有些紧张,手掌不自觉扣着箱子边缘,指尖微凉。她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慌,前面还有更大的关口等着,她必须沉得住气。
公社大院很快映入眼帘。那是一座灰砖修起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着鲜红的横幅,上面写着“迎接新时期建设力量”。院子里已经聚了十几个知青,来自不同大队,衣着各异,但每个人的神色都掩不住兴奋和紧张。
阮时苒跟着走进去,扑面而来的不再是田间的土腥味,而是油墨味和石灰味,空气里甚至还带着淡淡的肥皂香。这种气息,让她瞬间有种久违的错觉,好像自己重新踏进了城里的校园。
干部领着他们进了会议室。木桌木椅摆得整齐,墙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边上贴着字迹工整的大字报。桌子上放着一叠印好的资料,纸张雪白,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射着微微的光。
“先自我介绍。”一名干部开口,语气不疾不徐。
一个又一个知青站起来,报上姓名和大队。有的声音洪亮,带着得意;有的拘谨,语气发抖。轮到阮时苒时,她站直身体,声音清清楚楚:“阮时苒,红旗大队。”
声音不高,却让人忍不住抬眼望她一眼。她的字眼干脆,没有多余修饰,正因为这样,反而显得沉稳。
宋斯年在她后头,语气懒洋洋,却透着股倔强:“宋斯年,红旗大队。”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让人心里一动。
顾孟舟一开口,就带着几分高傲:“顾孟舟,红旗大队。”他特意加重了“顾”这个姓,似乎要提醒在场的人,他背后不是一般家庭。
介绍完毕,干部分发资料,说是三天培训,内容包括厂规纪律、基本文化考察、还有模拟劳动考核。谁能坚持到最后,不掉链子,就能留下。
“机会难得,不是你们自己说了算,要用实力说话。”干部扫视一圈,声音敲得重重。
阮时苒低头翻开那份资料,第一页就是厂里的基本守则,字体清晰,条条分明。她的眼神微微闪了闪,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不过是开始。真正的关口,是后面接踵而来的考核。
午后,第一项文化考察展开。每人一张纸,上面印着几道算术题和一段简短的阅读理解。许多知青皱眉,笔尖在纸上划来划去,表情纠结。
阮时苒迅速浏览一遍,心中已有答案。她一笔一画写下,字迹工整。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答题,更是表现。她不能暴露出过人的能力,但也绝不能落在后面。她的速度刻意放慢,答案却丝毫不差。
宋斯年坐在一边,眼睛盯着纸,眉头紧皱。他从来不在意这些,可想到阮时苒,他咬牙写下去。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全对。
顾孟舟一如既往,神情自若,答完题后还扫了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