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献策啊!”
但吕布的微笑已经向华雄表明——
这个儿子,他当定了!
……
与此同时。
夜色如墨,浸染着曹操联军的连绵营寨。
中军区域一处相对安静的营帐内,灯火通明。
华佗端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案前,案上铺着竹简,旁边散放着几管毛笔和一方石砚。
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专注与热忱。
他小心翼翼地握着一支细毫笔,在竹简上缓缓移动,笔尖划过,留下工整而清晰的墨迹。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满足。
“妙哉…妙哉……”
他偶尔会停下笔,轻声自语,摇头晃脑,沉浸在巨大的成就感中。
“这‘刮骨疗毒’之法,老夫潜心思索十载,终得验证于关将军等三位壮士之身……”
想到那三位猛将咬紧牙关,汗出如浆,却硬生生挺过刮骨之痛的场景,他眼中便流露出深深的敬佩和作为医者的欣慰。
“三次施为,皆获成功!毒祛而不伤根本,实乃万幸!”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重新俯下身,更加细致地记录起来。每一次下刀的深浅,每一分力道的把握,病人每一刻的反应,他都力求详实。
“此般经历,珍贵无比。定要详尽录下,或可传于后世医者,定能惠及后人……”
他正全神贯注,帐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以及护卫的低语声。
随即,帐帘被掀开。
曹操迈步而入,他身着常服,未披甲胄,脸上带着惯有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温和笑容。其侄曹安民紧随其后,垂手恭立在一旁。
“元化先生,”曹操开口,声音平稳而带着关切,“夜色已深,犹在秉烛疾书,未免过于辛劳了。”
华佗闻声,连忙放下笔,起身拱手。
“曹将军。”他语气恭敬,却也不卑不亢,“有劳挂怀。老朽撰写医案,心有所得,不觉疲累。”
曹操走近几步,目光扫过案上的竹简,赞道:
“先生神医妙手,活我三员大将,操感激不尽。只是亦需保重身体才是。”
华佗谦逊一笑:“医者本分,不敢当曹将军如此盛赞。”
寒暄已毕,曹操轻咳一声,脸上那温和的笑容里,似乎透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尴尬。他微微侧身,示意了一下曹安民。
曹安民立刻将一个装满金银的锦囊放在案上。
“今日前来,实有一事相烦先生。”
曹操的声音压低了些许,“操近日…自觉精力有所不济,不知先生可否开几幅方子,予几幅壮阳补肾之药?”
一旁的曹安民也在旁边连忙补充:“华神医,要见效快的那种,最好服下去即刻见效,曹将军有急用!”
华佗闻言,神色如常,并无半分讶异或鄙薄。他行医数十载,见过各种病症与请求。
“此乃小事。”他淡然点头,重新坐下,取过一张新帛布,提笔蘸墨,“不过曹将军也需注意,不要在这上面太过放纵。”
他略一思忖,便笔走龙蛇,药名、剂量、煎服之法,一一写下,字迹清晰工整。
曹操接过帛布,快速扫了一眼,脸上露出欣喜和迫不及待的神色,小心将其收入袖中。
“先生恩情,操铭记于心。”
他郑重拱手,便欲告辞。
就在这时,华佗突然叫住了曹操:“曹将军且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