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那张苍老而满含忧切的面容——他的皇爷爷。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悄然加快了语速。
而这神情落入有心人眼中,
反更令人心惊。
“身为大明皇长孙,虽消失十年,今日得以归来,”
“心中自是欢喜。”
第一句话,
便让朱元璋心头一冷。
“大……大孙!”
朱彪更是神色骤变,声音发颤:
“雄……雄英!!”
“莫急,听我说完……”
“方才外使三问天下,”
“本想逐一作答,”
“而今觉得后两问,实应合为一谈。”
“这便是我的见解。”
他略作停顿,
此时,
那位名为“宋老”的祭祀老者,忽然目光一凝,
紧紧盯住朱雄英,
仿佛窥见了什么隐秘。
“治天下,坐江山,”
“归根结底,不过二字——安定!”
“然大明欲得安定,”
“须守四字——”
“仁、明、勤、断!”
“先说这仁……既是对百姓施仁,亦是对百官行仁!”
“皇爷爷……杀戮不可过重!”
此言一出,
满场寂然。
只因——
这天下敢如此劝谏皇上的,寥寥无几。
即便是朱彪,从前屡次劝诫,
也屡遭斥责。
而此刻……
或许只有皇长孙才能劝得动皇上了?
然而此刻,连朝臣们都怔住了。
神情复杂。
原以为这位皇长孙的立场会与皇上相近,
延续洪武时期的严苛统治。
他们心中忧虑,
若第三代君主依然如此,为官之路恐怕依旧艰难。
因此,他们最初是充满戒备的。
但当皇长孙提出关于“仁”的见解时,
他们的想法立刻转变。
这样的劝谏,
难道是在为群臣发声?
“皇爷爷,论仁政,朝中诸位大臣比我更为精通,
我便不再多言。
但仁政,当为天下百姓之仁!
近年来,皇爷爷设立锦衣卫,凭风闻奏事,每有大案,动辄牵连成千上万人。
此举实为不妥。
如今国库丰盈,新粮遍植天下,粮食充足。
惠民三策亦已全面推行,
大明国力正稳步提升!
若非重大案件,只需惩治首恶,其余从犯或流放或罢官,留其性命即可。
愿皇爷爷仁德昭彰!”
朱雄英略一思索,仿照朝臣的仪态,微微躬身。
这一举动,
却让皇上心中更为不安,“大孙,大孙,爷爷都听你的……从前是形势所迫,无心与他们周旋,但如今、如今一切已不同!
不只你一人劝爷爷了!”
朱雄英自然明白皇爷爷的言外之意。
他略作停顿,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语速再度加快。
“其次,是‘明’!
明察秋毫,正如方才所言,不应因传闻而随意捉拿官员乃至百姓。
否则只会令大明动荡不安,
于国不利!
此外,亦不可偏听偏信,无论何时,皆需保持洞察人心之明。”
此时,
连蓝玉与常茂等人也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