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神情自若地以“本殿下”自称,其气度雍容,目光清冷。这一开口不仅令在场王公贵族与文武百官侧目,连远处听不真切的百姓也纷纷投来视线。
“你可知元末群雄逐鹿,为何最终由大明夺得天下?”
未待对方回应,朱雄英已朗声道:“凭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此乃大儒朱升所献良策,亦是大明立国之基石。”
当这九字真言响彻殿前,百官皆怔然醒悟,继而惊异地望向朱雄英。谁都不曾想到,这位消失十年的皇长孙,竟能如此精准地道出大明崛起之要义,恰如其分地封住了外使之口。
任宗盛眼中闪过讶异与凝重,却仍胸有成竹。他深信能将这位“回光返照”的皇长孙彻底压制,届时归国必是平步青云。
“这九字真言看似精妙,实则不过是识时务者对局势的判断。”任宗盛语带讥讽,“疆场厮杀靠的是将士铁血,锋刃相搏,岂是文人空谈所能替代?”
他话锋一转,热切陈词:“更何况,此策只适用于乱世。若遇强敌环伺,又有何用?打天下要靠将士浴血奋战,而非文人空谈!”
“依我之见,明国沿袭旧制,不出数年,武将必将再受文臣压制。历史循环往复,如同南宋旧事——明国武将永无出头之日,终将被这些结党营私、见利忘义的文人所误!”
任宗盛言辞愈发激昂,声如洪钟:“这些文人寸功未立,终日捧着经义空谈仁义。嘴上心系天下,实则谋取私利,满口圣贤之言却行苟且之事。”
“他们最擅以百姓之名行不义之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长此以往,连自己都会被谎言蒙蔽。即便外敌破城,仍高举忠义旗号,始终不愿认清自身过错。”
“他们或许会做出愚蠢的选择,自我了断!”
“或许会因一时冲动而撞墙身亡。”
“以此换取后世的忠义美名!”
“南宋末年,据说有十万之众追随那位陆夫子,一同投身崖山之下!”
“但令人不解的是……”
“为何在此之前,他们不曾考虑提升武将的地位,全力加强军备,扩充武力?反而只顾着粉饰太平?”
“那十万人,难道白白送死?”
“为何不回头多杀几个敌人?”
“反倒像是让仇敌称心如意,带着十万人自寻死路?”
任宗盛脸上浮现出一丝讥讽。
“难道让敌人不费一兵一卒,仅仅假惺惺地赞叹一声忠义,就是他们追求的结果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尖锐的讽刺。
几乎是在全天下最有声望的文人面前,狠狠抽打他们的脸。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看看如今的大明。”
“当初打天下时,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都是武将,多少将士马革裹尸?”
“可现在,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尽是那些在当年战事中未曾出过一分力的文人!”
“他们已占据半壁朝堂!”
“将来,甚至可能独揽大权。”
“并带着文人惯有的弊病!”
“口中高呼忠义,手中却紧握利益!”
“再看如今,大明朝堂之上,竟还有前元官员?”
“这些官员,昔日正是下令攻打你们、视你们为仇敌的元凶!”
“而如今……”
“你们却与他们同朝为官?”
“岂不可笑?”
最后。
他抛出一个令大明群臣勃然变色的结论。
“大明!”
“必将……毁于文人之手!”
哗!
此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