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皇上不就是从皇觉寺的小沙弥起步的么?
“黄大人猜得对!”
“与我所想一致!”
“看来这七幅图,果然是皇上用来考验我们这些臣子的。”
“就看谁,最熟悉大明的过往了。”
群臣纷纷开口,黄子澄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他赶紧说道:“这第二幅图,看似一个圆圈,令人费解,
实则暗含皇上深意!”
“前些时候,皇上推行的财政税制改革,被一些只顾私利的大臣阻碍,
牵连数位朝堂官员,这是皇上不愿看到的。”
“所以,皇上画出这个圆,
是要我们反思民间疾苦、回想大明创立初期的艰难,周而复始,不可忘记……”
说到这里,黄子澄语气变得感慨起来,
声音也愈发恳切动人。
“皇上此举,是要找回我们为官的初心啊!
绝不能背离当初治理天下、为百姓安宁鞠躬尽瘁的志向!”
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
顿时赢得不少官员的认同与敬佩。
“黄大人不愧是当年会试头名,能体会如此深刻,不愧为黄翰林!”
“想来陛下正是借这个圆,点醒我们为臣之道。”
“不错,定是如此!”
“黄翰林,那第三幅图呢?”
这时,眼看百官都对黄子澄如此推崇,
朱允炆也不禁面露得意。
他瞥向朱允熥,眼中带着轻蔑,
又望向皇上,似乎等待夸奖。
然而,朱允炆却愣住了——
皇上嘴角微微抽动,像是几次想打断,
最终却只是靠在椅上,
仿佛只想看黄子澄继续说下去。
那神情不像是认真聆听,更像在看一出戏。
朱允炆心里顿时不安起来。
而黄子澄已经朗声大笑,意气风发:
“这第三幅,是发冠!
虽然画得有些潦草,
但各位同僚切勿忘记——
洪武元年,陛下登基称帝,恢复汉室正统,定国号为‘大明’的辉煌时刻!
这发冠,就是当年陛下登基时的皇冠,
必将流芳千古……”
“够了!”
就在黄子澄说得慷慨激昂时,
老爷子终于忍不住了。
“你胡说什么?”
“你胡说什么?”
老爷子眉头紧锁,瞪着黄子澄。
本来他听得还挺有意思,
当作一种调剂,平复心情。
毕竟从昨天起,他就心绪起伏不断。
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波动。
可越听越不对劲——
再任黄子澄说下去,群臣都快被他带上天了。
黄子澄浑身一颤,慌忙望向皇上。
陛下是否觉得微臣猜得不对?
老爷子开门见山:按你的想法,这第一幅画的确实是朕,没错。
第二幅的圆形,是朕对百官的告诫!
第三幅是朕登基时的皇冠!
那第四幅的棉被又代表什么?
黄子澄闻言心头一紧,却仍按自己的想法答道:回皇爷,微臣以为,这象征大明在陛下治下日益强盛!
这卷起的棉被——
说着他忽然向老爷子躬身行礼,声音洪亮,目光转向朱彪:
正预示着我大明太子降生,寓意国本有继!
太子贤德仁厚,躬亲政务,为陛下分忧,实乃大明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