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槐花的甜香漫过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新办公楼。
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办公楼前的广场上,望着刚悬挂好的“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秘书处”
铜牌——铜牌上荷花与橄榄枝交织的图案,在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象征着联盟“生态保护+国际协作”
的核心使命。
他手里攥着的“联盟实体化运营方案”
,详细规划了“组织架构搭建”
“跨国项目推进”
“产业赋能落地”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从“倡议起者”
向“全球生态协作实体运营者”
的跨越。
“陈叔!
联盟官网的多语言版本上线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显示着联盟官网的页——中、英、法、西、阿五种语言界面清晰切换,“联盟动态”
“跨国项目”
“技术共享”
“人才培训”
等板块一目了然,最新一条动态正展示着中欧淡水植物杂交实验室的筹备进展。
“您看这个‘跨国项目申报系统’,各国生态站可以在线提交项目申请,系统会自动匹配技术支持和资金资源,”
小满指着屏幕上的申报入口,“昨天法国塞纳河生态站已经提交了‘芦苇-荷花杂交培育’项目申请,咱们的ai系统初步评估符合资助条件,正在推送专家评审。”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联盟组织架构图”
——秘书处下设“项目管理部”
“技术共享部”
“人才培训部”
“产业赋能部”
四个部门,分别由江湾的老张、赵叔、小林、小周担任部长,同时吸纳28个国家的35名专家组成“国际顾问委员会”
,确保决策的全球化视野。
“项目管理部要重点跟进中欧杂交项目,”
他点头强调,目光落在“展中国家示范村建设”
板块上,“肯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示范村选址已经确定,今天要同步启动村民培训和生态沟渠建设,咱们得派技术骨干现场指导。”
两人走进联盟办公楼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老张带着项目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跨国项目档案,每个档案袋上都标注着“中欧杂交”
“非洲示范村”
“东南亚荷莲推广”
等项目名称;赵叔的技术共享部正在调试“全球生态技术共享平台2o”
,新增的“技术需求匹配”
功能能自动对接各国的技术缺口与解决方案;小林的人才培训部在布置“国际研学培训教室”
,教室里的多语言同声传译设备、远程实操直播系统已全部调试完毕;王奶奶推着装满“槐花糯米糕”
的餐车,正给工作人员分早餐,餐车上“g1oba1e1oget”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国家的员工都能感受到暖意。
“守义、小满,欧盟的杜邦教授刚到,他想提前查看中欧淡水植物杂交实验室的选址,”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地图上江湾荷花塘西侧的标记,“还有肯尼亚的约翰团队,他们带着示范村的村民代表来了,想现场学习生态沟渠的建设技术,咱们得安排实地教学。”
“我带杜邦教授去实验室选址,”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约翰团队,把示范村的规划图和施工方案整理好,重点讲解生态沟渠与当地农业的结合模式。”
陈守义走到会议室时,肯尼亚的村民代表正围着示范村规划图讨论——图上清晰标注着“生态沟渠区”
“荷莲种植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