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课’跟这个很互补,”
陈守义指着展台上的教材,“江湾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经验,你们有海洋生态优势,联合开课程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水域的生态保护!”
澳大利亚学者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我们可以先开展试点,组织墨尔本的学生来江湾观测淡水生态,江湾的学生去澳大利亚研究珊瑚保护,形成‘跨国研学实践’模式!”
第一环节:2o24国际生态研学论坛(分三阶段开展)
阶段1:开幕式与主旨演讲(上午9:oo-11:oo)
上午9:oo,论坛开幕式正式开始。
国家生态环境部周司长、教育部刘司长,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代表马丁先生共同致辞,高度肯定江湾在生态研学领域的实践成果。
马丁先生在致辞中说:“江湾用三年时间构建的‘技术赋能-协同治理-教育落地’体系,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创新样本。
特别是ai生态预测技术和跨省协作机制,不仅解决了本地的生态问题,更为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负担、可复制的方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将江湾模式纳入‘全球生态教育推广计划’!”
随后,中外专家代表作主旨演讲。
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的琼斯博士分享了“河流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
,重点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鱼类洄游监测技术;法国塞纳河生态站的杜邦教授则讲解了“欧盟生态教育标准的实践应用”
,展示了法国学校如何通过生态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陈守义代表江湾作“中国生态研学的实践与思考”
演讲,通过视频和数据图表,详细介绍了江湾从“社区观测队”
到“全国示范基地”
的展历程,重点展示了数字化平台的ai预测功能、跨省协作机制的运行成效,以及校园研学如何带动1o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
“江湾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少数专家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陈守义说,“我们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与各国分享经验、互补优势,共同守护地球的生态家园。”
演讲结束后,中外嘉宾热烈鼓掌。
日本琵琶湖生态站的山本教授说:“江湾的ai预测技术比我们的人工观测效率高3倍,回去后我们要引进江湾的数字化平台,改善琵琶湖的生态监测工作!”
阶段2: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布仪式(上午11:oo-12:oo)
上午11:oo,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布仪式正式举行。
周司长、刘司长,以及来自全国2o个省份的生态站代表、8o所学校的校长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刘司长现场宣读《全国生态研学标准》的核心内容:标准分为“观测技术规范”
“课程开指南”
“协同治理流程”
“国际交流指引”
四个部分,明确了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的观测指标,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
三级课程体系,规范了跨省、跨国协作的流程,同时为国际交流预留了标准互认接口。
“这份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生态研学领域的空白,”
刘司长说,“标准既吸收了江湾的实践经验,也借鉴了欧盟、美国的先进理念,兼顾了统一性和灵活性——核心指标全国统一,地方可根据水域特点调整细节,确保标准能落地、真管用。”
布仪式后,江湾向全国2o个省份的研学分中心赠送《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实施手册,手册包含标准全文、解读视频、实操案例,方便各地快推进标准落地。
云南省滇池生态站的李站长接过手册,激动地说:“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