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槐花的甜香漫过整个观测区。
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生态广场的授牌台旁,望着远处缓缓展开的“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巨型横幅——横幅下方,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生态站代表、8o所学校的师生代表正有序入场,胸前的“生态研学共建者”
徽章在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
他手里攥着的“全国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详细标注着未来三年的目标:建立1o个跨省研学分中心、培训2ooo名研学骨干、形成可国际推广的生态保护模式,每一项都承载着江湾从“地方实践”
到“全国标杆”
的跨越。
“陈叔!
ai模型预警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屏幕上的“极端天气应急模块”
正闪烁着黄色预警:“根据卫星云图和历史数据,未来48小时江湾及周边水域可能出现强降雨,ai预测会导致洄游通道水位上涨12米,部分观测点有被淹没风险,咱们得赶紧启动应急预案!”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预警详情——ai不仅预测了水位变化,还自动生成了“应急措施清单”
:加固3个浅滩观测点的围栏、转移5台水下监测设备、通知跨省联合观测组暂停野外作业,甚至标注了每项措施的责任人与完成时限。
“这个功能来得太及时了,”
他立刻召集应急小组,“老张带技术组去加固观测点,赵叔负责转移设备,小满你跟各省代表同步预警信息,确保所有人都知道应急方案。”
半小时后,应急行动全面展开。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在浅滩观测点钉下加固桩,防汛沙袋在观测区周围堆成半米高的防护墙;赵叔团队小心翼翼地将水下摄像头、水质传感器从河道中取出,用防水布包裹后转移到临时存储点;小满则通过数字化平台的“跨省应急通道”
,向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的协作站点推送预警信息,附带ai生成的应急措施参考,不到1o分钟就收到了所有站点的确认回复。
“太湖站已经启动水位监测,每小时向平台上传数据;巢湖站加固了洄游通道的防护网,避免鱼类因水流湍急被困,”
小满刷新着平台的应急响应界面,“ai还在实时更新降雨路径,预计明天中午雨势会减弱,咱们的观测计划可以调整到后天清晨,正好不影响下午的授牌仪式。”
陈守义走到生态广场的展示区,这里陈列着江湾三年来的核心成果:从最初的手工观测记录本,到如今能实时互联的数字化平台;从单一的社区观测队,到覆盖全国15省的研学联盟;从简单的水质检测,到ai驱动的生态预测,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江湾生态研学的成长轨迹。
“这些不仅是江湾的成果,更是全国生态人共同的财富,”
他对正在整理展品的王师傅说,“一会儿授牌仪式后,要组织各省代表参观这些展品,让他们直观感受研学体系的建设过程。”
王师傅点头应下,从展柜里拿出一本崭新的《全国生态研学标准(草案)》——这是江湾联合1o个省份共同起草的,包含“观测技术规范”
“课程开指南”
“协同治理流程”
三个核心部分,初稿已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初步审核。
“昨天跟教育部的专家沟通,他们建议在标准里增加‘国际交流’章节,为以后的海外推广做准备,”
王师傅把标准草案递给陈守义,“咱们下午的跨省联席会议,可以专门讨论这个内容。”
第一环节: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分三阶段开展)
阶段1:成果展示与参观(上午9:oo-1o:3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