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渔业资源共享权。”
两小时后,迭戈带着十名学员登上专机。机舱内,便携式基因扩增仪的指示灯闪烁着绿光,索菲亚正对着平板上的珊瑚基因序列图讲解:“我们要在五天内完成三个步骤 —— 提取马尔代夫珊瑚的耐热基因,与加勒比海抗逆基因片段拼接,再导入到幼苗中进行驯化。这就像给珊瑚装上‘抗高温盾牌’,但必须精准控制基因片段的插入位置,否则会导致珊瑚颜色变异,无法吸引共生藻。”
迭戈看着窗外逐渐缩小的江湾,想起出发前陈守义的叮嘱:“迪维希人的‘海洋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他们观察海洋变化的经验总结。比如他们说‘祭祀时海鸟聚集,珊瑚就会复苏’,其实是海鸟聚集说明海域食物丰富,藻类被鱼类吃掉,珊瑚就能获得更多阳光。要学会把传统智慧转化为科学的治理方法。”
专机降落在马累机场时,阿卜杜勒长老带着二十名迪维希人渔民早已等候在停机坪,他们手中捧着用棕榈叶包裹的珊瑚幼苗,叶片上还沾着新鲜的海水。“这是我们昨天从深海区移栽的幼苗,那里的海水温度低 2c,它们还活着,” 阿卜杜勒将幼苗递给迭戈,“我们的渔民知道哪里有‘珊瑚避难所’,可以带你们去采集更多存活的珊瑚样本。”
接下来的三天,迭戈团队与迪维希人渔民一起,展开了一场 “传统与现代的协同作战”。渔民们驾驶着独木舟,带着学员们前往深海 “珊瑚避难所”,那里的珊瑚虽未大面积死亡,但也已出现白化迹象。他们用阿卜杜勒长老传授的 “海草编织法”,将海草编织成网状覆盖在珊瑚上,减少阳光直射;学员们则操作便携式水质监测仪,记录海水温度、盐度变化,实时传输给江湾基因组。
第四天清晨,基因适配的第一批种苗终于运抵马累。当迭戈将带着温热的种苗放入海底培育箱时,阿卜杜勒长老带领渔民们唱起了迪维希人的 “海洋之歌”,歌声在海面上回荡。“这是在告诉珊瑚,新的生命来了,” 阿卜杜勒笑着解释,“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在种植珊瑚时唱歌,珊瑚会长得更快。”
然而,危机突然降临。第五天午后,斯里兰卡突然通知,暂停开放汉班托塔港,理由是 “本国沿海也出现珊瑚退化,需优先使用设备”。此时,北马累环礁的海水温度已升至 32.5c,刚移植的种苗出现了 30% 的白化迹象。
迭戈立刻联系陈守义,而陈守义已在与联合国海洋署的紧急会议中提出解决方案:“江湾将为斯里兰卡提供三套智能降温设备,同时协助其建立‘近海珊瑚监测站’,但设备运输必须在 48 小时内通过汉班托塔港。另外,印度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可作为备用通道,江湾为其提供渔业资源评估报告,帮助其制定可持续捕捞计划。”
最终,斯里兰卡同意恢复港口开放,印度也开放了备用通道。当第一批降温设备抵达北马累环礁时,阿卜杜勒长老带着渔民们协助学员安装设备,他们用传统的 “洋流观测法”,精准找到设备安装的最佳位置 —— 那里的洋流能将降温后的海水输送到周边五公里的珊瑚礁区域。
七天后,当江湾指挥中心收到监测数据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马累环礁的种苗存活率升至 68%,北马累环礁的海水温度降至 30.2c,阿杜环礁的藻类覆盖面积减少 60%。视频画面中,穆罕默德与阿卜杜勒长老站在海边,身后是正在恢复色彩的珊瑚礁,几条热带鱼正围绕着珊瑚游动。
“陈先生,阿卜杜勒长老说,这是二十年来,他第一次在‘海洋祭祀’时看到这么多海鸟,” 穆罕默德的声音里满是喜悦,“我们已经与斯、印两国签订了《跨海域珊瑚保护协议》,未来五年,我们将共享珊瑚修复技术,共同守护印度洋的生态。”
陈守义望向窗外,青衣江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