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细雨打在华烨光伏厂区的柏油路上,溅起细密的水花。
林烨站在新建的千吨级多晶硅车间二楼控制室,透过玻璃窗望着下面银光闪烁的流化床反应器。
老赵推门进来,递过一份刚收到的传真:
"
林总,德国那边正式通知,暂停交付第二批单晶炉。
"
林烨眉头紧锁。
这是三个月内第五家毁约的海外设备供应商。
自从华烨突破硅料提纯技术后,国际光伏设备巨头纷纷以"
产能不足"
为由中断合作。
"
瑞士梅耶伯格的线锯机呢?"
"
昨天也来延期函,说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度。
"
生产线上的工人已经开始轮休。
财务总监拿着报表匆匆赶来:"
林总,再这样下去,下个月的工资都成问题了。
"
林烨走到车间尽头,抚摸着那台从俄罗斯二手市场淘来的单晶炉。
这台老旧的设备是上世纪7o年代的产品,却成了现在唯一能正常运转的核心装备。
"
我们自己造。
"
林烨突然转身,"
老赵,把研部的人都叫来。
"
深夜的会议室里,年轻工程师们面面相觑。
负责设备的王工先言:"
林总,不是我们不想造,单是单晶炉的石墨加热器,国内就做不了。
"
"
做不了就改设计。
"
林烨在白板上画着草图,"
用钨丝代替石墨,炉体结构重新设计。
"
研过程异常艰难。
第一个月,试验炉在连续工作72小时后漏硅,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第二个月,钨丝寿命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成本是进口设备的五倍。
最困难的时候,车间主任带着一群老工人找到林烨:"
林总,咱们可以把工资先压一压"
"
不行!
"
林烨斩钉截铁,"
就是卖房子,也要按时工资。
"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的电话。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老专家主动联系,说看到华烨的研报道,愿意提供帮助。
三天后,一辆军牌卡车驶入厂区,带来了一批特种钨合金材料。
"
这是当年为航天动机研制的,"
带队的技术员说,"
耐高温性能比进口的还好。
"
与此同时,秦参谋长通过特殊渠道,从东欧某国搞来了一台报废的单晶炉图纸。
虽然技术落后,但给了研团队重要参考。
就在自主研取得突破时,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欧盟突然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起反倾销调查,税率可能高达476。
消息传来,车间里顿时鸦雀无声。
"
这是要置我们于死地啊!
"
老赵一拳砸在墙上。
林烨却异常冷静:"
准备材料,应诉!
"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了华烨最艰难的时期。
白天要应对欧盟调查组的实地核查,晚上要继续设备研。
林烨的办公桌上,一边堆着厚厚的应诉材料,一边是画满的设计图纸。
关键时刻,一个神秘人物出现了。
前欧盟贸易官员史密斯主动联系,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