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林家大院却灯火通明。
林烨将一沓散着油墨香的"
大团结"
整齐码放在八仙桌上,足足五百元。
纸币簇新,在煤油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
这这都是今天赚的?"
母亲王淑芬颤抖着手摸了摸钱,又触电般缩回,仿佛怕弄脏了这些崭新的票子。
林建国靠在藤椅上,旱烟袋熄了火都浑然不觉,浑浊的眼中满是震惊。
他当了大半辈子工人,还没见过一次性能拿出这么多现金的。
"
嗯。
"
林烨轻描淡写地应了声,将沏好的茶推到父母面前,"
柳树屯那边国库券差价比预想的还大,赵老板又介绍了几个公社的渠道。
"
他省略了细节——如何骑着二八大杠颠簸上百里,如何在各个公社之间周旋,又如何与信用社的办事员斗智斗勇。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
可这也太"
王淑芬欲言又止,忧心忡忡地压低声音,"
小烨,这钱来得太快,妈心里不踏实啊。
"
林烨理解母亲的担忧。
在这个工人月薪不过三四十块的年代,一天赚五百元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他必须让家人尽快适应这种变化。
"
妈,您放心。
"
他握住母亲粗糙的手,"
这都是正经买卖。
国库券是国家行的,咱们只是帮急需用钱的人变现,赚个跑腿钱。
"
说着他看向父亲:"
爸,您当过会计,应该明白,这就是利用信息差。
城里人不知道乡下人急着变现,乡下人不知道城里能原价兑付。
咱们在中间牵个线,利人利己。
"
林建国沉默良久,终于重重点头:"
是这个理。
不过"
他抬眼看向儿子,目光锐利,"
树大招风,你得当心。
"
"
我明白。
"
林烨微笑。
父亲这句话,代表着他已经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夜深人静,林烨却毫无睡意。
他点亮煤油灯,在昏黄的光线下摊开笔记本。
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天的收获:
柳树屯、大王庄、李家集三个公社,十七个生产队,收购面值八百元的国库券,净利一百二十元。
赵广财介绍的运输队老王,答应每周捎带两次货,运费每趟五元
数字令人振奋,但林烨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这种小打小闹,终究成不了气候。
要想做大,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资金规模、运输效率、兑付渠道。
"
得找张爷谈谈了。
"
他合上笔记本,吹熄油灯。
月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次日清晨,林烨特意换了身干净的中山装,拎着两包稻香村的点心,再次敲响了张爷家的黑漆木门。
开门的还是那个精干的中年人,见到林烨便笑道:"
林先生来得正好,张爷刚练完太极,在书房看报呢。
"
书房里,张爷正戴着老花镜看《参考消息》,见林烨进来,指了指对面的红木椅:"
坐。
看你气色,这两天收获不小?"
林烨将点心放在茶几上,开门见山:"
托您的福,小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