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粒能‘自适应’能量流动——遇到阻力时会调整形态,像水流绕开石头一样,而且光域的边缘有一层‘精神力缓冲层’,能减少能量与外界的摩擦。”
苏父和苏母眼睛瞬间亮了——他们之前只考虑过优化材质硬度,却没想到“自适应”
和“缓冲层”
这两个方向。
苏母立刻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记录:“您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在导管内壁加一层‘柔性缓冲材料’,模拟光域的精神力缓冲层?还可以把导管设计成‘可变形结构’,让它能随能量流动调整形态?”
“没错,”
林默点头,“而且晓晓的光域是‘光-精神双系融合’,精神力能精准控制光粒的流动轨迹,这比单纯的物理导管更灵活。
如果你们的材料能适配精神力控制,或许能进一步降低损耗。”
为了让夫妻俩更直观地理解,苏晓主动提出演示【万象光域】。
她走到客厅中央,周身泛起七彩光晕,光域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客厅。
林默开启“能量感知”
,指着光域边缘:“你们看,这里的精神力缓冲层是淡紫色的,能把能量与空气的摩擦降到最低;光粒的流动轨迹是螺旋形的,比直线传输更稳定,损耗也更少。”
苏父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能量检测仪,对准光域——屏幕显示,光域内的能量波动幅度只有o5,远低于他们研究所材料的5。
“太神奇了!”
苏父激动地说,“林老师,我们想邀请您和晓晓去研究所的实验室看看,实地测试下光域与我们材料的适配性,您看方便吗?”
“当然方便!”
林默笑着答应,他知道这不仅能帮苏晓父母突破科研瓶颈,还能让苏晓的异能在科研领域挥价值,对育徒阁团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周一上午,林默和苏晓一起走进市新能源研究所的实验室。
白色的实验台整齐排列,蓝色的能量指示灯闪烁不停,各种精密仪器出轻微的嗡鸣。
苏父带着他们来到核心实验区,指着一台大型设备:“这是我们的能量传输测试台,能模拟1oo米的传输距离,我们来测试下晓晓光域的能量损耗。”
苏晓站在测试台一端,七彩光域缓缓覆盖整个测试轨道。
随着苏父按下启动键,能量从光域的一端输入,另一端的检测仪开始实时记录数据——传输1oo米后,能量损耗仅为68,远低于导导管的15!
“太好了!”
苏母拿着检测报告,语气激动,“如果我们能把光域的‘自适应流动’和‘精神力缓冲’原理应用到导管上,损耗至少能降到8以下!”
接下来的测试中,林默用“能量感知”
帮他们指出了材料的多个问题:比如新型适配材料的“能量接收点”
分布不均,导致光域能量无法均匀导入;材料的耐高温性不足,遇到高强度能量就会软化。
“晓晓的光域能承受3oooc的高温,是因为光粒在高温下会形成‘能量结晶层’,”
林默解释道,“你们可以在材料表面加一层‘微晶涂层’,模拟光粒的结晶层,提升耐高温性;能量接收点可以设计成‘蜂窝状’,像光域的能量节点一样,均匀分布。”
苏父和苏母立刻安排实验人员按林默的建议调整材料。
两小时后,新的材料样品测试结果出来了——能量损耗降到了82,耐高温性提升了3o,远之前的预期!
“林老师,我们想跟您和星辉高中达成长期合作!”
苏父握着林默的手,语气诚恳,“第一,邀请您担任我们研究所的‘异能技术顾问’,定期来指导能量与材料的适配研究;第二,让晓晓参与我们的实验,提供异能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