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区新流程带来的效率提升,如同给濒危的病人输了一口救命的真气,虽未根治痼疾,却实实在在地争取到了喘息的时间。
王审知心中那“开源”
的念头愈强烈,但他深知,在向外寻找新的粮草来源之前,必须先将内部这把“节流”
的刀磨得更加锋利。
而独轮车的量产与持续改进,便是这“磨刀”
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他带着阿福再次来到工匠营区。
与上次第一辆原型车散架时的冷清与尴尬不同,此次营区内热火朝天。
锯木声、刨削声、敲击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的清香和桐油的味道。
赵革师傅正指挥着十余名工匠,按照成功原型车的规格,紧张地制作第二批共十辆独轮车。
看到王审知到来,赵革停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参军来了。”
语气已然十分熟稔。
“赵师傅辛苦,”
王审知回礼,目光扫过那些已初具雏形的车架和堆叠的部件,“进展如何?”
“料已备齐,人手也分派妥当,照这个度,再有日,这十辆便可交付使用。”
赵革答道,随即又微微皱眉,“只是……量产之下,一些问题也显出来了。”
“哦?什么问题?”
王审知立刻追问。
他深知从原型到量产,必然会出现新的挑战。
赵革引他走到一个正在组装的车架前,指着一根车辕道:“参军你看,这根辕木的弯度,与旁边那根略有差异。
虽是同一种木材,但每根木头的纹理、韧性皆有微小差别,纯靠手工弯制,难以完全一致。
单个使用无妨,但若放在一起,细微差异积累,恐影响整车性能,也难以后期更换维修。”
王审知仔细看去,果然如此。
完全依赖匠人的经验和手感,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这无疑会制约大规模应用和维护。
“还有这车轮,”
赵革又指向一个正在安装的轮子,“辐条的榫眼,深浅稍有偏差,装入后车轮的平整度便有影响,推行时易颠簸,长远看磨损也快。”
这正是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普遍困境——质量依赖于工匠个人的技艺水平,难以保证大批量产品的一致性。
王审知沉吟片刻,脑中飞快地搜索着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概念。
“赵师傅,我们或许需要一些‘标准’和‘模具’。”
“标准?模具?”
赵革疑惑地重复着这两个词。
“正是。”
王审知蹲下身,捡起一根炭笔,在一块木板上画起来,“比如这车辕,我们能否确定一个最优的弯曲弧度和尺寸,制作一个标准的‘样轨’?所有匠人制作车辕时,都以这个样轨为基准进行比对修正,尽可能消除差异。”
他又画了一个圆和几条线:“还有这车轮。
我们制作一个标准的圆规和量角器,确定轮毂大小、辐条数目和角度。
甚至可以为关键部位的榫眼,制作几个标准的‘钻模’或‘画线模板’,确保每个榫眼的位置、深浅、角度都一致!”
赵革听着听着,眼睛越来越亮。
这些想法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但却直击痛点。
“样轨……模板……妙啊!”
他拍了一下大腿,“如此,便是新手匠人,依样制作,也能做出七八分像!
且坏了也容易找到替换的零件!”
说干就干。
王审知立刻与赵革投入了“标准化”
的工作。
他们以那辆成功的原型车为基准,反复测量、讨论、验证,最终确定了车辕弧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