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让我们离开“血木偶”
那令人窒息的执念,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聆听一个关于迁徙、故土与游魂的苍凉故事——第五十五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具体的恩怨情仇,它关乎的是成千上万闯关东的先民们,那集体性的、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以及这浓烈情感在特定地点凝聚成的、越个体的宏大回响。
在咱们屯子往西,老黑山的余脉上,有一处地势极高的山崖,突兀地伸向远方,像一个人极力眺望的脖颈。
这地方,老辈人都叫它。
据说,早年第一批从山东、河北等地逃荒来的先民,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当终于踏上这片相对平坦肥沃的黑土地时,大多数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欢呼,而是爬上这座最高的山崖,朝着来时的方向,久久眺望。
望的是什么?是那再也回不去的故土,是那战乱或饥荒中失散的亲人,是那祖坟上或许早已荒芜的青草,是那熟悉的乡音与炊烟。
前方是未知的生路,身后是断根的离愁。
那一眼,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辛酸、不舍与渺茫的期盼。
年深日久,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山崖上洒下过思乡的泪水,出过无声的呐喊。
渐渐地,这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它开始承载一种难以言说的灵性。
屯子里的老人说,上,聚着“望乡鬼”
。
这些“望乡鬼”
,并非某个具体的冤魂,而是无数客死异乡、魂魄无法归葬故里的闯关东先民,他们那强烈至极的思乡执念,凝聚而成的一种集体性的、模糊的存在。
它们没有具体的形貌,也没有害人之心,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山崖上,重复着生前最后一个动作——眺望南方。
有人曾在起雾的清晨,远远看到望乡台上影影绰绰,仿佛有许多模糊的人影并肩而立,沉默地望向远方,那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带着一股化不开的悲凉。
有人曾在月圆之夜,从山下路过,听到崖顶上传来隐隐约约、像是很多人在一起低声啜泣的声音,那哭声不尖锐,却悠长而压抑,听得人心头酸,莫名地想家。
还有那些胆子大、曾在望乡台附近过夜的猎人或跑山的,大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睡到半夜,会毫无征兆地惊醒,心里涌起一股极其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想爹娘,想老家屋后的那棵枣树,想儿时的玩伴,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仿佛那情绪不是自己的,而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强行灌注而来。
直到离开那片区域,情绪才会慢慢平复。
咱们屯子的韩老栓,年轻时就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遭遇。
那年他进山采药,贪了路程,天黑时被迫在望乡台下的一个山洞里过夜。
半夜,他被一阵极其真切的、像是很多人拖着沉重脚步走路的声音惊醒。
他悄悄探出头,只见月光下,通往望乡台的山路上,仿佛有许多透明的、模糊的人影,正默默地、一个接一个地往山崖上走。
他们的脚步无声,但那“走路”
的感觉却清晰地传递过来,带着一种归心似箭却又永世无法抵达的绝望。
韩老栓吓得缩回洞里,用衣服蒙住头,一整夜都能感觉到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的悲伤。
天亮后,他连滚带爬地下了山,病了好几天,逢人便说:“那台上……挤满了回不了家的人啊……”
因此,屯子里的人都默契地遵守着一条规矩:除非必要,绝不轻易靠近望乡台,尤其是黄昏和夜晚。
清明、中元、年关这些寄托哀思的节日,更是要远远避开。
大家心里都明白,那不是害人的恶地,而是一片巨大的、属于无数异乡孤魂的集体坟茔,打扰不得。
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