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方案拿到当地与老农、特别是几位熟悉“坎儿井”技术的维族老工匠讨论时,却引发了争议。
坎儿井是XJ古老而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是劳动人民适应干旱环境的智慧结晶。
一位名叫库尔班的坎儿井修缮技艺传承人,指着李哲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管线和控制节点,通过翻译问道:
“年轻人,你的这些东西很精巧。但是,它们坏了怎么办?我们这里的农民会修吗?零件哪里买?要花多少钱?”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们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定期巡检。而且系统很稳定,不容易坏。”
库尔班摇摇头,领着李哲来到一条仍在使用的坎儿井明渠(竖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着土渠流向葡萄园。“你看,我们的坎儿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坏了,我们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种农具)就能疏通、修补。不用电,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们对水性的理解和祖传的手艺。”
老工匠又指着图纸上计划填埋的一段老坎儿井明渠:
“你要把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处流,是好。可我们也看不见水了,感觉不到水了。”
“水不仅是浇地的,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渠边玩水,女人们在渠边洗衣聊天,这些你都考虑了吗?”
李哲一时语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技术效率,却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多维价值,忽略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进的技术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与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智慧相结合。坎儿井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低维护成本,都是我们需要尊重的。”
后来,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中,他们吸收了坎儿井“暗渠减蒸发”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观价值的明渠段,将其改造为生态景观用水和社区公共空间。
智能灌溉系统则主要应用于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并且设计了简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训方案,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这场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温暖的“在地性”。
勘察设计阶段,充满了类似这样的困难与趣事。有在荒漠中迷路,靠北斗卫星和牧民指引才脱险的经历。
有为了一个数据,技术人员在风雪中坚守测量点位十几个小时的执着。
有在兵地联欢会上,各族青年技术人员一起跳起麦西来甫的欢声笑语。
也有像叶风管理的战士能源公司,主动为偏远勘察队捐赠便携式光伏发电设备,解决野外用电问题的雪中送炭……
亦菲提出的抓好“源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