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更合适的位置了。
陈山河面色凝重,亲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调阅了所有探测数据。
夜晚,帐篷里炉火闪烁,外面是呼啸的风声。巴特尔向导喝着热茶,默默听着技术人员的争论。
“会不会是探测误差?我们再扩大范围探一探?”小张抱着侥幸心理。
“数据交叉验证过了,误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陈山河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
“小王的判断是对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这个地点,放弃。”
“放弃?”小张急了,“那我们的任务……”
“任务不是非要在这里修坝,而是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坝!”
陈山河打断他,“收拾东西,明天开始,扩大范围,重新寻找坝址!”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苦。勘察队以现有营地为中心,向更偏远、更难以到达的区域辐射。
巴特尔向导凭借着他几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经验,带着他们爬冰卧雪,寻找可能的地点。
有一次,他们为了验证一个可能点,差点被突然涌来的暴风雪困在山谷里,幸亏巴特尔熟悉地形,找到了一处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徒劳无功后,他们在另一条支流的上游,一个更隐蔽的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理想坝址。
这里基岩完整,汇水条件良好,虽然交通更为不便,施工难度和成本会大增,但安全性极高。
当最新的勘探数据确认这一点时,整个勘察队都欢呼起来。
小王和小张激动地抱在一起,巴特尔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陈山河望着眼前巍峨的雪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与冰峰的较量,他们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责任的坚守,赢得了胜利。
“任务”这个词,写起来笔画相当简单,但实施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艰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负责吐鲁番盆地周边灌区改造设计的团队,则遇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团队里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李哲,他带来了最新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和管网设计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高效节水样板”。
他设计的方案,大量采用地下管网、自动控制阀、传感器,力图将每一滴水都精准送达作物根部,蒸发和渗漏损失降到最低。从纯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先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