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自士林清议的微词、官僚体系的暗中掣肘以及藩王日益露骨的觊觎,叶明深知,消极防御绝非良策。
格物院必须以更进取的姿态,拿出更令人无法忽视的成果,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将目光投向了帝国的经济命脉——漕运。
大庆仰赖东南财赋,每年数百万石粮米布帛经由大运河源源不断北运,维系着京畿与北境防线的运转。
然而漕运积弊已久,效率低下,损耗惊人,且受天候、河道状况影响极大,堪称帝国肌体上一道时常作痛的旧伤。
历任工部官员皆曾试图整顿,却因牵扯利益太广,往往无功而返。
叶明要做的,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引入全新的思路。他再次召集格物院核心,成立“漕运革新项目”。
“以往整顿漕运,多在吏治、在河道疏浚、在漕船规制上做文章。”叶明在项目启动会上,开门见山,“我们此次,要从根本上提升效率!关键在于两点:船,与路!”
他命人抬出一具精心制作的模型,那是一条形制奇特的漕船模型,船身更显修长,船底轮廓也与现行平底漕船大不相同。
“此乃‘尖底龙骨帆船’模型。”叶明解释道。
“相较于现行平底漕船,其加装龙骨,稳定性大增,配合我设计的这种可调节角度的硬帆,能更有效地利用风力,逆风时亦可行驶‘之’字形路线,航速预计能提升三到五成!且船体结构经过力学计算,更为坚固,可适当增加载货量,更能适应近海航行!”
墨恒等人围着模型,眼中放光,他们能看出这设计背后蕴含的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原理。
“然而,仅改良船只,仍受制于运河本身。”叶明话锋一转,指向悬挂的巨幅沿海地图,“真正能打开新局面的,是开辟第二条生命线——海运!”
“海运?!”众人皆是一惊。海运风险巨大,前朝也曾尝试,皆因风浪损失惨重而废止,被视为畏途。
“我知道诸位顾虑。”叶明神色肃然,“但诸位请看,若由江南出发,沿海岸线北上,至津门登陆,其路程虽略远于运河,但若能避开运河拥堵、闸坝延误及黄河水患之扰,总耗时未必更多,且运力潜力巨大!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能抵御风浪的船,和熟悉海况的导航!”
他指向那尖底龙骨船模型:“此船形制,正是为适应海上风浪而设计!此外,格物院需立即着手改良指南针,提升其精度与稳定性;研究潮汐、天文导航之法;绘制更精确的沿海海图!我们不仅要造船,更要培养懂海的人!”
这个计划同样石破天惊,但相较于虚无缥缈的“蒸汽机”,似乎又更具可行性。赵青川立刻开始计算潜在航线和风险,墨恒则带着工匠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船体结构。
就在格物院紧锣密鼓地筹备漕运革新之际,北方数道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春夏连旱,赤地千里,秋粮绝收已成定局,饥荒的阴影笼罩大地。
朝廷虽紧急调拨钱粮赈济,但漕运效率低下,远水难解近渴,局势岌岌可危。
消息传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户部尚书焦头烂额,计算着捉襟见肘的国库和庞大的粮食缺口。
就在这时,叶明出列,呈上了《漕运革新暨平抑北粮紧急条陈》。
“陛下,北地大旱,漕运维艰。然坐等南粮北调,恐缓不济急。臣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并为长远之计奠定根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他吸引。
“讲!”
“其一,即刻启用格物院新设计之‘尖底快船’五十艘,组建‘漕运快反船队’,专司运输朝廷紧急调拨之赈灾钱粮及种子。此船航速快,可缩短漕运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