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清晰地“看”到了自身与这片“能量原野”的连接方式。他那独特的“凡尘脉”,并非无法承载地气,而是其性质更接近于一种极其敏锐的“感应器”和“调节器”。它无法像常人灵根那样筑池蓄水,却能与地脉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感知其最细微的波动,甚至……在理解其“理”的基础上,进行极其精微的引导和调和!就像高明的棋手,不在于棋子本身的力量多大,而在于如何将棋子放在最关键的位置,引发整个棋势的变化!
“原来如此……”李清河心中豁然开朗,激动不已。他之前的误区,在于总想用“力”去驾驭地脉,却忘了地脉本身是更宏大、更本质的存在,需要的是“理解”与“顺应”。他的“凡尘脉”,优势不在于“力”,而在于“敏”与“和”!
他尝试着,将一缕心神如同清风般,拂过脚下极小范围内的一丝地气涟漪。他没有试图改变它,只是轻柔地伴随其流动,体会其节奏。然后,他极其小心地,根据刚才领悟到的地脉“呼吸”韵律,在那涟漪即将平复的瞬间,注入一丝极其微弱的、同频的意念波动。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丝地气涟漪并未被强行扭转,而是如同被共鸣的音叉带动,微微改变了消散的方向,更柔和地融入了周围的地脉网络中,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噬!
成功了!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影响,但意义重大!这标志着,他开始真正触摸到以“理”驭气、以“和”引脉的门槛!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沉浸在这种全新的感知中。他“看”到藏书楼所在的这片山谷,地脉整体平和,但在后山某处(似是墨渊静修的“静思崖”方向),有一个节点异常明亮且稳定,如同定海神针,滋养着整个山谷。他也隐约察觉到,在极远处,东南方向(正是黑苗寨的大致方位),地脉的气息显得有些紊乱和晦暗,似乎有外力干扰的痕迹,这让他心头一紧,对萨狄和依兰的担忧又深了几分。
不知过了多久,月已西斜,寒露渐重。李清河缓缓睁开双眼,眸中精光内敛,却多了一份此前从未有过的沉静与深邃。他虽然没有增加半分灵力,但一种源自对天地至理更深层理解的自信,却油然而生。
他起身,对着墨渊老人平日静坐的方向,深深一揖。今日地脉新悟,全赖老人连日点化之功。
回到小屋,李清河毫无倦意。他知道,这条以“理”为基、以“和”为用的修行之路,虽然艰难缓慢,却前景广阔。地脉新悟,只是一个开始。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实践、去体悟,将这份初步的领悟巩固深化,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力量。
窗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对于李清河而言,一个全新的修行境界,也刚刚拉开序幕。前路依旧漫漫,但方向已明,心亦更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