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智慧半岛项目管委会的会议中心,充满了斯堪的纳维亚式的简洁与冷峻。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覆盖着薄雪的城市景观,室内则是温暖的木质色调与利落的金属线条,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却与这宁静的设计格格不入。
长条形的会议桌一侧,坐着近十位管委会的评审委员,他们来自市政府、学术界、环保组织及商业界,表情严肃,目光审慎。另一侧,则是答辩的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苏氏联盟的代表团。他们阵容庞大,穿着统一的深色西装,显得专业而强势。主讲人是苏氏集团一位资深副总裁,他利用精心制作的视频和渲染图,展示了“生命茧房”技术的“成熟可靠”与“全球广泛应用案例”,强调了其低廉的成本和“无需复杂调试”的即插即用特性。他的陈述流畅而自信,不断引用各种国际认证和用户满意度数据。
在提问环节,苏氏团队对评委们关于能耗、数据隐私的问题应对自如,答案标准而圆滑。一切似乎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轮到“普罗米修斯”团队上场时,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林微光只带了伊莎贝尔和埃罗上台,阵容精简。她本人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蓝色套装,神色平静,步履从容地走到了演讲台前。
她没有急于展示技术,而是先向评委们微微颔首致意,然后用清晰而平稳的语调开场:“各位委员,上午好。今天,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环境优化方案,我们带来的是关于建筑空间如何与未来城市智能网络深度共融的一种可能性。”
她的开场白立刻抓住了评委们的注意力。接着,她没有使用花哨的渲染图,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展示了一张智慧半岛的抽象能量流图谱,以及五个标记出的节点位置。
“我们基于自主研发的‘节点最优布点算法’,并结合半岛的实际情况,选定了这五个位置。”林微光解释道,“它们并非随意指定,而是能够最大化能量效率、并激发网络‘耦合共振’效应的关键点。”她简要解释了“耦合共振”带来的额外能效提升,并用模拟数据展示了其潜力。
然后,她将话语权交给了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用最快的语速,精准地阐述了“回声”协议的核心原理——节点如何通过局部规则和场域感应实现自组织协同,以及如何在极端干扰和通信中断下保持自治与快速恢复。她展示了在迪拜模拟测试和赫尔辛基现场勘测中对抗“相位噪声”的数据对比,证明了协议的有效性。
整个技术陈述部分,逻辑严密,数据扎实,充满了技术自信。
进入提问环节,风暴如期而至。
一位与苏氏关系密切的学术评委率先发难,语气尖锐:“林女士,你提到‘耦合共振’,这听起来很美妙,但这更像是一种理论假设,而非经过严格验证的现象。你们如何证明它在真实、动态的城市环境中能够稳定存在,而不是一种偶然的、不可复现的波动?”
这个问题直指技术核心的前沿性和不确定性。
林微光没有回避,坦然回应:“您的问题非常关键。‘耦合共振’确实是我们基于大量模拟和初步实验数据发现的‘涌现特性’,其深层物理机制我们仍在探索。但是,”她话锋一转,调出了一组数据,“在超过三千次的模拟测试和我们的实地原型x-7节点长达数月的运行中,这种效应在网络达到高度协同时,出现的概率和稳定性远超随机波动。我们将其视为我们技术路径带来的潜在红利,而非保证。我们方案的核心价值,建立在即使没有‘耦合共振’,也能通过‘回声’协议实现卓越能效和稳定性的基础上。”
她巧妙地将一个尚未完全定论的前沿概念,转化为了锦上添花的可能性,而非根基。
紧接着,一位环保背景的委员提问,问题带着明显的倾向性:“苏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