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o年秋日的晨光透过皎兰山庄书房的窗棂,在青石板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诛皎坐在紫檀木官帽椅上,面前的老式收音机正在播报早间新闻,主持人清晰有力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中国gdp正式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陈兰兰端着刚沏好的龙井走进来时,正好听到这条消息。
她轻轻放下茶盏,注意到丈夫扶着桌沿的手微微颤抖,那双见证了近一个世纪风云的眼睛里泛起水光。
“终于……等到了。”
诛皎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示意妻子在身边坐下。
收音机里的专家正在分析数据,从制造业总量到外贸出口,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科技研投入,一个个数字如同战鼓擂响。
“还记得1952年吗?”
诛皎握住陈兰兰的手,“那时全国的gdp还不如现在一个苏州市。”
陈兰兰温柔地回握。
“怎么不记得?你当时说,总有一天中国会重回世界之巅。”
---
诛皎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
翻开内页,密密麻麻记录着从195o年至今的经济数据,每一页都是国家展的足迹。
在1978年那一页,他特意用红笔标注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在2oo1年那一页,记录着中国加入91to的历史性时刻。
而今天,他将写下最新的一笔——2o1o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用了六十年。”
诛皎的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这六十年,也是皎兰集团从无到有的六十年。”
陈兰兰接过笔记本,一页页翻看,不禁感慨。
“从百家镇的桃园,到如今的跨国集团,我们每一步都踏在了国家展的节奏上。”
收音机里传来对企业家代表的采访,皎兰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典范被多次提及。
主持人在介绍皎兰的展历程时,特别强调了集团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贡献。
“这不是偶然。”
诛皎关掉收音机,目光深远,“国家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展空间。”
---
书房墙上的中国地图标注着皎兰集团的产业布局,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传统制造到高新科技,每一个标记点都是与国家同频共振的见证。
陈兰兰指着地图上汶川的标记。
“记得地震那年,你坚持要抽调集团最精锐的力量参与救援和重建。”
“那是应该的。”
诛皎缓缓踱步到窗前,“没有国家的稳定,何来企业的展?”
他回忆起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不少企业选择收缩自保,而皎兰集团却逆势扩张,不仅收购了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核心技术,还加大了在国内的投资力度。
“当时很多董事不理解,现在他们明白了。”
诛皎转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此刻依然挺拔如松。
---
午饭后,诛皎让助理调出了集团历年来的社会贡献报告。
从希望小学到科研基金,从扶贫项目到生态保护,皎兰集团累计投入已过千亿元。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诛皎在报告扉页上写下这行字,“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
陈兰兰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这些年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百家镇的老屋到皎兰集团的摩天大楼,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