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之鳞”原型成功的消息,尽管在内部被严格保密,但其带来的技术震动和战略转向,依然通过某种无形的渠道,引发了外界的敏锐感知和剧烈反应。
首先发难的,是几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方主流科技媒体。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刊登了措辞严厉的评论员文章。
一篇题为《警惕数字铁幕:论“奇点科技”及其危险的内生防御系统》的文章,将“烛龙之鳞”描绘成一个“极具侵略性”、“破坏网络空间稳定”、“可能导致不可控升级”的“攻击性武器”。文章危言耸听地声称,这种技术一旦扩散,将赋予某些国家“任意定义网络攻击并实施单方面报复”的权力,从而彻底摧毁现有基于“负责任国家行为”的网络空间国际准则。
另一篇来自某知名智库的报告则从技术伦理角度进行抨击,称“烛龙之鳞”的AI自主决策和反向渗透能力,模糊了防御与进攻的界限,其决策过程如同“黑箱”,缺乏透明度和人类监督,极易引发误判,甚至可能被用于镇压内部异见和进行全球监控,是“对基本人权和数字自由的严重威胁”。
这些论调经过精心包装,打着“维护稳定”、“扞卫自由”的旗号,极具迷惑性。很快,国际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大量针对“奇点科技”和林小一的负面言论,将他刻画成一个“危险的技术狂人”、“数字独裁的帮凶”。
这仅仅是舆论攻势的前奏。
真正的压力,来自商业和外交层面。
一周后,由多家西方顶尖科技巨头和行业联盟组成的“全球数字生态安全联盟”(GdESA)派出了一支高级别代表团,突然抵达“奇点科技”总部,要求进行“紧急磋商”。
会谈在“奇点”的顶级会议室举行,气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GdESA的代表团长,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劳森的前政客,现任联盟理事长,以强硬和善于诡辩着称。
“林先生,”劳森开门见山,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们关注到贵公司正在开发一项……令人不安的技术。我们称之为‘主动性网络防御系统’。坦白说,这项技术的潜在风险,已经引起了全球科技界和各国政府的严重担忧。”
他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林小一面前。
“这是由全球超过五十家顶尖企业、研究机构和法律专家共同拟定的《关于限制进攻性网络能力开发的行业自律公约》。我们强烈建议,‘奇点科技’能够率先签署这份公约,并承诺停止‘烛龙之鳞’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接受国际机构的透明化审查。”
林小一甚至没有去看那份文件,他平静地看着劳森:“劳森先生,我不明白。我们开发的是一项旨在保护自身网络安全的防御技术,何来‘进攻性’之说?难道只允许别人攻击我们,不允许我们拥有更有效的防御手段吗?这是否就是你们所谓的‘公平’和‘规则’?”
劳森皮笑肉不笑地回答:“防御与进攻的界限在于意图和能力。贵系统的‘反向渗透’和‘数据投毒’能力,显然超出了纯粹防御的范畴。这破坏了信任,增加了误判风险。为了全球数字生态的共同安全,有必要进行限制。”
“共同安全?”坐在林小一身旁的顾言忍不住冷笑出声,“当我们的网络每天遭受成千上万次来自不明源头的攻击时,你们在哪里?当‘环宇’试图用专利大棒扼杀我们时,你们的‘共同安全’又在何方?现在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了,你们就跑来谈‘限制’?”
劳森的脸色沉了下来,他不再掩饰,目光锐利地盯住林小一:“林先生,我希望你能认清现实。如果‘奇点’执意推进这项危险的技术,GdESA及其成员将不得不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将‘奇点’列入技术限制实体清单,禁止联盟成员与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