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科技”
动的全方位、立体化打压,如同一张不断收紧的巨网,试图将“奇点”
这尾鲶鱼彻底困死在浅滩。
舆论的唱衰、生态的孤立、政治的干扰以及资本的冷眼,确实让“奇点”
拓展市场的步伐变得异常艰难,尤其是在海外和那些对“环宇”
生态依赖较深的传统行业。
然而,林小一和核心团队坚信,技术本身是最硬的破局之钥。
当一条路被巨石堵死,他们便集中所有力量,去开辟那些对手尚未完全掌控,或者其霸权难以触及的新路径。
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对“环宇”
生态依赖度相对较低,同时对算力、能效和自主性有着极致追求的领域——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
这些项目往往由顶尖的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主导,它们拥有独立的软件栈和特定的计算需求,对供应商的选择更看重技术的绝对优势、长期稳定性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战略方向,而非是否与某个商业生态兼容。
“天河计算技术研究院”
的成功合作,已经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林小一指示周文斌和李明,组建一支由最顶尖技术专家和资深架构师组成的“特种部队”
,专门对接此类高端科研客户。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不去泛泛地推销“烛龙”
芯片,而是深入理解这些科研项目的具体需求和痛点,然后拿出基于“烛龙”
架构的、量身定制的、且性能远现有方案的“交钥匙”
解决方案。
机会很快降临。
一个由多国联合起、旨在模拟宇宙早期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创世计划”
,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合作伙伴。
该项目产生的数据量极其庞大,计算模型复杂到令人咋舌,对算力和能效的要求都达到了当今技术的极限。
“环宇科技”
自然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其“神谕”
平台在通用计算能力上依旧强悍。
但“奇点”
的“特种部队”
在经过深入研究后,现“创世计划”
的核心计算负载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大规模的n体模拟和辐射传输计算,这些恰恰是“烛龙”
qia架构挥其“量子启”
并行优势和概率推理特长的绝佳舞台。
李明亲自带队,与“创世计划”
的国际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数轮深入的技术交流。
他们没有空谈架构,而是直接带着针对该项目核心算法优化后的“烛龙”
模拟数据前去。
当委员会的那些世界级天体物理学家和计算专家看到,“烛龙”
架构在他们最耗时的几个关键计算模块上,模拟度相比现有最快方案提升了近三倍,而功耗预估却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时,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随即爆出热烈的讨论!
性能的绝对优势,尤其是能效比的巨大提升,对于这种需要长期运行、电费成本惊人的算项目而言,诱惑力是致命的。
尽管“环宇”
的代表团随后进行了强有力的游说,强调其生态的“成熟”
和“便捷”
,但在“烛龙”
展示出的、针对特定领域的碾压性技术优势面前,这些说辞显得有些苍白。
尤其是当“天河计算技术研究院”
作为“烛龙”
的早期使用者,提供了积极正面的实测验证报告后,“奇点”
的筹码变得更重了。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严谨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