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引的市场狂潮持续酵,"
奇点科技"
这个名字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地,开始在一些区域性的商业圈和科技媒体上崭露头角。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意想不到的关注和机遇,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资本的青睐。
一天下午,周文斌接到了一个来自省城的电话,对方自称是"
蓝海资本"
的投资经理,表示对"
奇点科技"
的展模式和创新产品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安排时间进行一场正式的拜访和洽谈。
"
蓝海资本?"
周文斌放下电话,有些难以置信地看向林小一,"
小一老板,我听说过这家机构,在南方很有名,投资过好几家后来上市的大公司!
他们……他们怎么会找到我们?"
林小一并不意外。
在"
龙宝3o"
和"
奇点小课堂"
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爆力后,引起风险投资的注意是必然的。
资本嗅觉最是灵敏,它们总是追逐着最具成长潜力的赛道和团队。
"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考验。
"
林小一平静地说,"
安排他们下周过来吧。
通知明哥,我们一起接待。
"
消息很快在小小的核心团队内部传开。
李明显得有些紧张,他习惯了和技术打交道,对于和西装革履的投资人谈判感到有些怵。
林大山则是既兴奋又忐忑,兴奋于公司被大资本看上,忐忑于不知该如何应对。
林小一组织了一次临时的内部会议。
"
不用紧张。
"
他看着略显不安的众人,语气沉稳,"
资本是助力,不是主宰。
我们见投资人,不是为了卑躬屈膝地乞求资金,而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用他们的资金和资源,加实现我们自己的蓝图。
"
他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点:
明确自身价值:我们有成熟且畅销的产品,有被市场验证的创新能力,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有稳定的供应链和初具规模的渠道。
这是我们谈判的底气。
规划未来愿景:我们需要向资本展示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成绩,更是未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研中心、全国市场、产品矩阵、技术壁垒……
设定融资底线:我们愿意出让多少股份?需要多少资金?这些资金的具体用途是什么?估值预期是多少?必须心中有数。
保持控制权:这是底线。
无论融资多少,公司的控制权和战略方向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林小一清晰的分析和坚定的态度,给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家开始分头准备,李明整理技术成果和研规划,周文斌梳理财务数据和市场拓展方案,林小一则亲自操刀,绘制"
奇点科技"
未来的展蓝图。
一周后,"
蓝海资本"
的投资团队如期而至。
为的是一位名叫赵启明的副总裁,三十多岁,精明干练,眼神中透着审视。
同行的还有一位分析师和一位法务。
会谈在"
奇点科技"
略显简陋但井然有序的基地会议室进行。
没有寒暄太多,赵启明直接切入主题,问题犀利而专业,从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技术壁垒、财务模型到团队背景、股权结构,几乎无所不包。
周文斌和李明按照事先准备,有条不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