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合作意向确定后,“奇点科技”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沉稳的力量。内部因为“方舟计划”带来的紧张氛围,被一种更为宏大、更具使命感的兴奋所取代。每个人都清楚,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挑战者”,而是肩负着国家期待的“国家队”成员之一。
对接工作迅速展开。来自京城的专家工作组进驻“奇点”,带来了严谨的流程、苛刻的标准,也带来了之前难以接触到的前沿技术动态和潜在风险情报。同时,“奇点”的核心技术资料,在经过严格脱密处理后,也开始进入国家相关项目的评估流程。
林小一的工作重心,除了继续把握公司大方向和核心技术,更多地向“对接”倾斜。他需要频繁地与各方沟通,解释技术细节,参与制定合作框架,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需求。这对他的精力、智慧和沟通艺术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之前遭遇到的、那些来自境外的、组织严密的网络攻击,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攻击手段更加刁钻,试图利用任何可能的漏洞进行渗透。
这天,林小一正在与国家工作组的一位网络安全首席专家韩博,共同分析一份最新的攻击溯源报告。报告显示,对方似乎正在尝试利用“混沌”AI操作系统某个底层通信协议的理论漏洞,进行一种极其隐秘的数据窃取。
“对方的技术团队很厉害,”韩博指着屏幕上复杂的代码分析图,眉头紧锁,“这个漏洞非常底层,常规的安全扫描几乎无法发现。他们正在尝试构造一种特定的数据包,绕过我们的行为监测。如果不是我们提前接到了相关的情报预警,加强了针对性的深度包检测,很可能就被他们得手了。”
林小一凝视着屏幕,脑中飞速运转。他对于“混沌”系统的每一个字节都了如指掌,这个潜在漏洞他其实早有察觉,并且在后续的迭代版本中已经通过修改核心算法进行了修复。但显然,对手的研究进度,比他们预想的要快。
“被动防御,总是慢人一步。”林小一忽然开口,声音冷静,“我们修补一个漏洞,他们可能会发现另一个。依赖情报预警,也存在滞后性和不确定性。”
韩博看向他:“林总的意思是?”
“我们需要改变思路。”林小一转过身,目光锐利,“不能只想着如何堵漏,更要想着如何让对手的‘矛’刺过来的时候,不仅无功而返,反而要崩掉他们几颗牙!”
他走到旁边的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勾勒起来。
“基于‘烛龙’架构的可动态重构计算特性,以及‘混沌’系统的分布式AI决策能力,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套全新的、主动式的内生安全系统。”
他一边画一边解释:“这套系统不再是传统的、规则库式的防火墙。它应该像一个具备自我意识和免疫系统的生命体。它能实时感知网络流量、系统调用、甚至硬件层面的细微异常。利用AI模型,它可以动态学习正常行为模式,一旦检测到偏离模式的、带有恶意的操作企图,它不仅能立即阻断,还能……”
林小一的笔在白板上重重一点:
“还能反向解析攻击路径,模拟攻击者意图,甚至向攻击源反馈经过精心伪装的、虚假的、带有‘毒性’的信息!误导他们,消耗他们的资源,乃至……反向渗透,获取他们的攻击工具和意图信息!”
这个构想,远远超出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防护理念,带着强烈的攻击性和智能色彩。
韩博听得目瞪口呆,他本身就是顶级的网络安全专家,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构想背后巨大的技术潜力和……战略价值!这不再是盾牌,而是带着尖刺和诱饵的活性装甲!
“这……这能做到吗?”韩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理论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