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往前线,接替了卡尔的职务,指挥第二军团南下,兵临维也纳城外!
普奥战争已进入关键阶段。
大军压境之后,普鲁士并未立即攻城,而是派人向奥地利喊话,希望与对方展开和谈,结束这场战争。
普鲁士相俾斯麦甚至公开表示,这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内部争执,不必拼到你死我活。
只要奥地利愿意议和,他们甚至可以放弃战争赔款,也不索要任何奥地利领土!
这样的表态,足以看出普鲁士方面的诚意。
然而,奥地利人心知肚明,事情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若接受和谈,虽然可以避免割地赔款,但奥地利在德意志人民心目中的领导地位恐怕将不复存在。
而且,普鲁士的真正意图显然不止于此——他们一定会要求奥地利放弃对北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以便普鲁士能顺利领导北德意志,完成他们梦寐以求的“小德意志”
统一。
而一旦普鲁士达成此目标,奥地利将彻底被排除出德意志体系,成为德意志大家庭之外的“局外人”
。
因此,接受和谈的代价极其沉重,沉重得令人难以心甘情愿。
然而,面对兵临城下的普鲁士大军,奥地利的选择本就不多。
要么死战到底,但死守的结果,无非是都被攻破,最终还是要和谈,只不过届时将颜面尽失,在国内外面前威信荡然无存。
继续作战已毫无胜算,只会自取其辱。
因此,奥地利皇帝再三权衡,最终接受了普鲁士提出的所有条件,停战讲和,体面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7月28日,奥地利皇帝与普鲁士国王在布拉格签署了《布拉格条约》。
条约内容包括:
一、此战之后,奥地利不得干涉德意志事务,并正式解散原德意志邦联;
二、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黑森-卡塞尔、拿骚、上黑森等自由邦;
三、奥地利同意由普鲁士牵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不得参与或干涉其事务。
由于意大利在此战中表现不佳,原本历史上将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割让给意大利的条款被删除。
而普鲁士先前许诺给俄国的东欧领土也未提及,使这份条约对奥地利而言显得格外宽容。
他们不仅无需支付战争赔款,也不用割让任何土地。
甚至,由于结束了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纷争,两国关系也迅缓和,大幅改善。
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与奥地利迅修复关系,甚至建立起如同兄弟般的亲密友好关系。
受此影响,奥军在意呆利北部部署了更多的兵力,导致意呆利迟迟无法攻占该地区。
而北部平原掌握在奥迪利手中,不仅增强了其自身国力,也削弱了意呆利的力量,这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布拉格条约》签订后,德军迅从奥迪利境内撤出,集中全部兵力投入莱茵地区,准备与高卢展开决战。
面对士气正盛的普军,拿破仑三世虽然很想与对方正面交锋,但对方兵力比自己足足多了四十万,而且此前普奥战争中普军展现出的强大战力已有目共睹。
在这种情况下与对方决战,显然是不明智之举。
因此,在国内军方的劝说下,拿破仑三世接受了日不落帝国的调停,与普鲁士达成停战协议。
不过,他们在停战前占领了德意志地区的阿尔萨斯与洛林,这为日后双方关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到了八月下旬,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战争,除了东部战场上的白熊与土鸡仍在交战外,其余战场的战斗已基本结束。
在结束普奥战争并与高卢达成停战协议后,普鲁士并未对白熊提供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