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了。
第二个摊主是个满脸横肉的壮汉,听明来意后,直接把样品扔回给他,嗤笑道:“滚蛋!
老子卖啥货用你教?谁知道你这玩意儿是不是偷来的!”
第三个摊主是个精明的老太太,拿着衣服看了又看,却把价格压到了李铁柱的进货价以下:“小伙子,你这价太高了!
便宜点,我都要了!”
李铁柱耐心解释成本和品质,老太太却只是撇嘴摇头。
一整天下来,他跑遍了柳林镇集市所有卖衣服的摊子,磨破了嘴皮子,遭受了无数白眼、质疑和嘲讽。
最终,也只谈成了最初那一家,还有另一个看着样品质量确实心动、愿意少量拿点货试试的年轻摊主。
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凛冽的寒风骑摩托返回县城时,李铁柱的心情是沉重的。
现实的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多。
乡镇市场的闭塞、保守和对他这个“外来者”
本能的不信任,像一堵厚厚的墙。
晚上,回到摊位,王亚茹看着他被风吹得干裂的嘴唇和眉宇间的倦色,什么都没问,默默递上一碗一直温在炉子上的热粥。
李铁柱喝了一口,暖流顺着喉咙滑下,才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不容易。
……就谈成了两家,还是代销。”
王亚茹在他对面坐下,轻声说:“两家也是好的开始。
凡事开头难。”
她拿出账本,仔细记录了今天支出的油费和餐费,然后看着李铁柱:“明天还去吗?”
“去!”
李铁柱没有任何犹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换个镇子!
我就不信,这么好的货,找不到识货的人!”
第二天,他去了更远的红旗镇。
这一次,他调整了策略。
不再挨个摊位漫无目的地推销,而是先观察,挑选那些摊位干净、货品相对整齐、摊主看起来比较灵活的作为主攻目标。
并且,他不再仅仅强调“广州货”
、“新款”
,而是更具体地描述面料优势、穿着效果,甚至结合王亚茹平时在摊位上的销售话术,教对方如何向顾客介绍。
“您看这衬衫,领子挺括,穿起来显精神,配这条裤子,年轻人最喜欢。”
“这裙子腰身收得好,显瘦,颜色也正,不比县城百货大楼的差。”
他的专业和耐心,渐渐打动了一些人。
在红旗镇,他成功展了两个愿意现款拿货(虽然量很小)的代理。
其中一个姓赵的年轻摊主,拿着那条牛仔裤反复看,眼里放光:“李哥,你这货确实好!
我先拿五条试试!
要是好卖,我以后就认你这儿了!”
当李铁柱揣着那几张皱巴巴、却意义非凡的货款回到县城时,天色已晚。
虽然金额不大,但这意味着,他的批之路,终于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王亚茹看着他虽然疲惫却熠熠生辉的眼睛,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她知道,这个男人认定的路,哪怕布满荆棘,他也一定会趟过去。
“今天,顺利吗?”
她轻声问,接过他脱下的沾满尘土的外套。
“嗯!”
李铁柱重重点头,从怀里掏出那几张票子,像捧着什么珍宝,“红旗镇的老赵,直接现款拿了五条裤子!”
小小的摊位里,灯火温暖。
次批的尝试,艰难重重,却也让他们看到了突破零售困局的希望,以及彼此支撑、共同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