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的日头暖洋洋地照在河西村的上空,却化不开某些人心头的冰碴子和另一些人脸上漾开的笑意。
李铁柱还清赊账的消息,像一阵滚烫的风,迅刮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
那些捏着还带着李铁柱手心温度的毛票的村民,个个脸上都像捡了金元宝,逢人便忍不住要说道几句。
村尾的张奶奶,破天荒地拄着拐棍挪到了门口晒太阳,手里紧紧攥着那一块七毛五分钱,逢人路过,就眯着昏花的眼,咧开没几颗牙的嘴念叨:“…俺就说铁柱那孩子是个实诚娃…看看…说话真算数哩…比那信用社还准时…”
那家沉默的邻居汉子,下午去村口代销店打酱油,腰杆都比平时挺直了些,碰到相熟的人问起,便言简意赅地肯定一句:“…铁柱办事,牢靠。”
这风向变得太快,让那些昨天还斩钉截铁拒绝李铁柱的村民,心里像是被猫爪子挠过一样,又痒又疼,更多的是后悔。
王大娘一下午在自家院里心神不宁,喂鸡时差点把糠喂到晾的衣服上。
她男人从地里回来,看她这副模样,嘟囔了一句:“…听说铁柱真把钱还上了?还按三分五算的?早知道…”
“早知道早知道!
马后炮有个屁用!”
王大娘正愁没处撒气,立刻呛了回去,心里却愈堵得慌。
三分五啊!
白白溜走的钱!
她看着隔壁李铁柱家安静的院门,肠子都悔青了。
赵婶更是连门都不好意思出了,躲在屋里,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议论声,脸上火辣辣的。
她男人晚上回来,听说了这事,难得地数落了她一句:“…就你眼皮子浅!
看吧?把现成的钱往外推!
以后人家有啥好事,还能想着咱?”
赵婶嘴硬地顶了一句:“…谁…谁知道他是不是就这一锤子买卖…”
但声音明显底气不足。
这股风自然也吹到了李铁柱家的小院。
下午,第一个上门的是前院的孙婆子,手里还捧着几个刚摘下来的、水灵灵的小黄瓜。
她脸上堆着前所未有的热情笑容,还没进门声音就先到了:“…铁柱他娘!
忙着呢?”
李母正在院里缝补衣服,闻声抬起头,看到是孙婆子,有些意外。
这孙婆子平时可是村里有名的“事儿精”
,眼睛长在头顶上,很少主动跟她家来往。
“他孙婶啊,快进来坐。”
李母放下针线,起身招呼。
“不坐了不坐了!”
孙婆子笑着摆手,把黄瓜硬塞到李母手里。
“…自家院里结的,不值钱玩意儿,给你和孩子们尝个鲜!
…哎呀,俺可是听说了!
你们家铁柱,可是真出息了!
都跟县里大工厂做上买卖了!
啧啧,一天能挣好些钱吧?真是能干!”
李母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和恭维搞得有些不知所措,连忙推辞:“…哎哟,他孙婶,这怎么好意思…孩子就是瞎折腾…挣啥钱啊,糊口罢了…”
“哎哟喂!
你还谦虚啥!”
孙婆子声音拔高,仿佛李铁柱是她自家儿子一样骄傲,“现在全村谁不知道你家铁柱说话算话,讲信用!
那可是跟公家单位打交道!
了不得啊!
比咱这些土里刨食的强多了!
你呀,就等着享福吧!”
她的话音刚落,隔壁的张婶也闻声过来了,脸上带着些尴尬,但更多的是讨好:“…就是就是!
铁柱他娘,俺早上那是瞎操心,胡说八道呢!
你可别往心里去!
铁柱这孩子,打小俺就看出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