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步兵炮彻底拆解,一个个零件测量、绘图、分析材料和工艺。
没有精密测量工具,就用土办法对比;不懂合金配方,就反复试验钢材的韧性和强度;加工炮管膛线更是难题中的难题,现有的车床精度不够,李铁锤就带着几个老工匠,靠着经验和手工一点点打磨、修正,失败了就重来。
与此同时,另一条相对容易突破的战线也取得了进展。
通过对缴获的日式百式冲锋枪和晋造冲锋枪的研究,结合部队反馈的需求,兵工厂成功简化了设计,利用现有的钢材和加工能力,开始小批量生产一种被命名为“四三式”
的冲锋枪。
这种枪虽然做工略显粗糙,射程和精度也无法与步枪相比,但近距离火力猛烈,非常适合巷战和突击作战,一经配到侦察团和部分主力突击队,立刻受到了官兵的欢迎。
兵工厂的生产并非一帆风顺。
日军的空袭时威胁着山谷的安全,原材料供应时断时续,技术难题层出不穷。
但在张振国和李铁锤的带领下,工人们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没有特种钢,就用轨道钢替代;缺乏铜料,就想办法回收弹壳和民间铜器;甚至用土窑烧制耐火材料,自己冶炼需要的金属。
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山谷里传来一声与往常不同的、沉闷而威严的轰响!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火炮试射场。
那里,一门经过“太行兵工厂”
精心修复,并且关键部件实现自产的92式步兵炮,正昂着炮口,炮口硝烟袅袅。
远处山坡上设置的靶标,在望远镜里被炸得粉碎!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李铁锤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
张振国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泪光。
尽管这只是修复和部分仿制,距离完全自主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
它证明了,八路军不仅能在战场上打败敌人,同样能在工业技术上,迈出属于自己的坚实步伐。
随后,那门“太行造”
的92式步兵炮被郑重地移交给了师炮兵团。
当老杨抚摸着还带着机器余温的炮身时,这个硬汉子也忍不住眼眶湿润。
他知道,从此以后,他的炮兵团作战时,底气将更加充足。
“太行兵工厂”
的建立和初步成果,标志着独立第一师的军工生产,正式进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它不仅是武器弹药的生产基地,更是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军工希望的种子。
这座深藏在太行山坳里的兵工厂,正用它铿锵的机器轰鸣声,为前线将士奏响着最坚实的保障乐章,也为这支部队未来更加宏伟的蓝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工业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