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时分,山野披上了一层嫩绿,但战争的残酷并未因季节更替而有丝毫缓和。
然而,敏锐的观察者开始注意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赵铁鹰站在一处隐蔽的山坡上,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下方道路上的日军部队。
这支队伍与他数月来看见的任何一支日军都不同——士兵们步履蹒跚,队形松散,甚至有人拄着树枝当拐杖,武器装备看起来也比往常简陋。
“队长,看他们的军装。”
小陈低声道,“破破烂烂的,补丁摞补丁,跟叫花子似的。”
孙猛眯起眼睛:“粮车也比以前少了,护卫兵力不足往常一半。”
这正是赵铁鹰也在注意的细节。
数月来,日军的扫荡部队总是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士兵们趾高气扬。
如今这支队伍却显得疲惫不堪,仿佛刚经历了一场大败而非胜利之师。
“跟上他们,但保持距离。”
赵铁鹰下令,“看看他们去哪儿。”
利刃小队悄无声息地尾随这支日军部队,很快现他们并非执行扫荡任务,而是在向山下平原地区撤退。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支日军异常警惕,几乎是惊弓之鸟。
一阵风吹动树叶,就引得他们紧张地举枪四顾;几只野鸟惊飞,竟导致整个队伍趴下隐蔽。
“他们被吓破胆了。”
孙猛轻蔑地评论。
赵铁鹰却皱起眉头:“不完全是恐惧。
这是长期高度紧张后的疲惫。
看来这几个月的扫荡,鬼子也不好过。”
他们继续跟踪,现这支日军最终进入了一个较大的据点,而非继续向前推进。
更令人意外的是,据点的防御工事虽然坚固,但活动在外的巡逻队数量和频率都明显减少了。
当晚,利刃小队捕获了一名落单的日军通讯兵。
从他身上搜出的文件和个人物品揭示了更多信息。
“队长,看这个。”
小陈递过一本日记,“这家伙记了不少东西。”
赵铁鹰翻阅着日记,虽然大部分是日文,但夹杂的汉字和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日记主人抱怨口粮减少、战友不断伤亡、长时间无法休整,甚至提到“八路军越打越多,仿佛永远杀不完”
的绝望语句。
从其他文件中,他们现这支日军部队原本满编15o人,现在只剩87人,且过三分之一带有不同程度的伤病。
“怪不得他们收缩防御了。”
孙猛恍然大悟,“没人了嘛!”
赵铁鹰若有所思:“不止是兵力损失。
看他们的补给清单,粮食、弹药、药品都在锐减。
鬼子的后勤跟不上了。”
这一现很快通过电台汇报给师部。
陈征的回电证实了他们的观察:不仅在这个区域,整个根据地范围内的日军都出现了类似迹象。
大规模、不间断的“铁壁合围”
正在出现裂缝。
几天后,利刃小队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时,意外目击了更明显的证据。
一支日军运输队在山谷中遭到伏击——不是八路军正规军,而是当地民兵和群众自组织的袭击。
尽管装备简陋,但民兵们利用地形优势,用土制炸药和简陋武器成功击溃了护卫,夺取了大量物资。
最令人震惊的是,遭遇袭击的日军几乎没有组织有效抵抗就仓皇撤退,完全不见往日“皇军”
的威风。
“民兵都敢主动打鬼子运输队了,”
小陈难以置信,“这在前几个月简直不可想象。”
赵铁鹰点头:“说明鬼子真的疲了,连普通群众都看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