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祝捷庆功大会上那混合着喜悦与悲恸的复杂情绪,如同一个时代的注脚,为轰轰烈烈的攻城战役画上了句号。
硝烟散尽,枪炮入库,独立第一师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并未停歇,而是转入了一个同样关键却节奏迥异的阶段——长时间的休整、补充与对新解放广大区域的消化巩固。
辽源城本身,成为了部队休整的大本营。
各团营分别驻扎在修缮后的兵营、公共建筑以及城郊区域,开始了自扩编以来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必要的休养生息。
连续高强度的作战,让部队减员严重,官兵身心俱疲。
如今,终于可以睡一个相对安稳的觉,吃上几顿热乎饭菜,清洗积满硝烟血污的军装,处理那些在战斗中无暇顾及、此刻才隐隐作痛的伤口。
野战医院里人满为患。
药品依旧紧缺,但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救治着重伤员,护理着轻伤员。
失去战友的悲痛需要时间抚平,战斗带来的心理创伤也需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慢慢愈合。
各连队都组织了悼念活动,追忆牺牲的战友,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深深刻入团队的集体记忆之中。
孙猛团长的追悼会更是隆重而悲壮,他的牺牲,如同一座无形的丰碑,激励着第1团乃至全师官兵,也提醒着所有人胜利的代价。
休整并非无所事事。
在军事上,部队开展了以“消化战斗经验,巩固军事技能”
为目的的针对性训练。
各团、营、连纷纷召开战术检讨会,班长、排长、连长们围坐在一起,凭借记忆和记录,复盘辽源战役中的每一次突击、每一场巷战、每一个协同环节。
成功的经验被总结提炼,固化成为新的战术条例;血的教训被深刻剖析,寻找失误的根源,制定改进措施。
特别是针对巷战中暴露出的反装甲、反狙击、防自杀式攻击以及复杂环境下小分队配合等问题,进行了专项强化训练。
与此同时,一场规模空前的招兵工作在辽源及周边新解放的乡镇热烈展开。
独立第一师攻克辽源的赫赫威名,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
招兵站前,排起了长龙。
与过去主要在农村招募贫苦农民不同,这一次,踊跃参军的队伍中,出现了大量城市青年的面孔。
他们是辽源本地中学的学生、工厂的年轻学徒、商店的伙计、甚至还有一些受过一定教育的职员。
他们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八路军这支英雄队伍的向往,以及对建设新中国的憧憬,毅然投笔从戎,告别家庭,走进了军营。
王小栓作为战斗模范,也被抽调去协助新兵登记工作。
他看着那些和自己年纪相仿,却显得更加白净、带着学生气的青年,听着他们用带着兴奋和紧张的语调报出姓名、年龄,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自己当初参军时,更多是为了报仇,懵懵懂懂。
而这些城市青年,似乎有着更清晰的目标和理想。
部队的成分,正在悄然生着变化。
这些新兵的到来,为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面貌。
但他们缺乏军事基础,需要从头教起。
老兵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官,如何打绑腿,如何保养枪支,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投掷手榴弹……训练场上,“老兵带新兵,一对一帮扶”
的场景随处可见。
一种承前启后的纽带,在言传身教中悄然建立。
在地方层面,巩固新区的工作同样繁重。
辽源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一座城市,更将周边大片的农村地区从日伪统治下解放出来。
独立第一师根据总部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