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垣,《启明报》总部。
那栋曾低调隐匿的小楼,如今已是关内外瞩目的信息枢纽。
总编辑陈闻远(南洋归来的洪门青年之一)站在编辑室中央,指尖捏着一份墨迹未干的号外清样,纸张边缘被攥得皱——上面是经霍聿枭肯、沈未央亲自核验细节的报道,关于延州边境交火与龙溪村屠村惨案的真相,正跃然纸上。
报道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还原了侦察小队现地窖尸骸的骇人过程,附页上还印着经过技术处理的交火记录影印件,以及缴获的日军制式匕、朝鲜边民使用的老旧步枪照片。
标题触目惊心却字字属实:「边陲泣血!
日朝武装屠我边民,尸藏地窖,意图蚕食国土!
」
陈闻远深吸一口气,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眼中闪过决然:“立刻排版!
全开印刷机,用最快度往全国分销点!
明日天亮前,必须让这份号外出现在街头!”
次日清晨,带着油墨清香的《启明报》号外,如期出现在北平、沪上、广省、江汉,等城市的报摊。
起初是零星的驻足翻阅,很快,倒抽冷气的声音、压抑的怒骂声在街头蔓延——冰冷的文字、模糊却足以窥见惨状的照片,像一把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上。
“畜生!
这群畜生怎么敢!”
一个老者攥着报纸,指节泛白,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屠村啊……连老弱都没放过!
日本人,还有朝鲜人,他们是想一点点吞了咱们的延州!”
“奉垣的报纸敢说真话!
霍督军的兵在边境流血抵抗,咱们不能坐着看!”
愤怒的火焰最先在校园点燃。
故都燕京学堂的学生们举着连夜写就的标语,冲出校门,“严惩凶手!
还我边民!”
的口号震彻街巷;沪上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沿街演讲,将报纸上的惨案念给路人听,不少市民听着听着就红了眼,自加入游行队伍。
工人罢工声援,商人联名抵制日朝商品,知识分子在报刊撰文声援奉垣——自《启明报》创刊以来,其客观深度、敢于直言的风格早已积累下极高公信力,此刻披露的真相,无人质疑,唯有被血淋淋事实点燃的滔天怒火与悲恸。
“奉垣的霍家父子是真男人!”
“奉垣军在延州拼命,咱们得给他们撑气!”
“驱逐日寇!
清算朝奸!”
舆论狂潮中,奉垣与霍家父子的形象被推至风口浪尖,成了抵抗外侮、揭露黑暗的英雄象征。
可这沸沸扬扬的民意之下,暗处的潜流正悄然涌动。
金陵城,某座戒备森严的公馆内。
“砰!”
一只景德镇青花杯被狠狠摔在青砖地上,碎片四溅。
桂军主帅陆鼎山穿着锦缎长衫,胸口剧烈起伏,手指因用力而泛白,指着桌上的《启明报》,对幕僚低吼:“霍正雄!
霍聿枭!
这对父子想干什么?!
打日本人还不够,连朝鲜人都扯进来!
还把事捅得天下皆知,是想把天捅破吗?!”
他来回踱步,语气里满是忌惮与恼怒:“他们眼里还有没有中央?还有没有我们这些同僚?!
奉垣现在声望如日中天,再这么下去,谁还压得住他们?!”
他怕的从不是日朝武装,而是奉垣借“民族英雄”
的光环,彻底打破现有的势力平衡——霍家已不是偏安东北的军阀,其野心恐怕远不止于北地。
类似的焦灼,在各地军阀府邸中以不同形式上演:有人震怒于奉垣“擅自行动,破坏大局”
;有人嫉妒其揽尽民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