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
“胥”
原来是古代国家的基层办事人员,政府为了更好的控制平民,便在平民中选出那些比较有才干的人来加以管理,“吏”
在汉代以后是专指小吏和差役。
他们其实就是一群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由于“胥”
和“吏”
都是替官府办事的差役,说白了就是打杂了,到后来便直接合起来称为“胥吏”
。
到了明朝时期,明初因为国家百废待兴,官吏数量极其不够,因此不少胥吏还可以通过自身过硬的业务水平得到主官的赏识提拔当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吏员的地位愈的低下,再加上明朝规定胥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胥吏上升的渠道被人为的断绝了。
官吏逐渐分化,随着基层吏员的增加以及吏员地位的逐步低下,基层杂役和胥吏合流形成了大明时期基层的利益共同体,即吏役团体。
大明的统治虽然长达两百多年,但其内部已经是危机四伏、积弱积贫,大明社会生的民变、械斗、秘密宗教、兵变等诸多事件都与胥吏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
胥吏作为政府基层人员会产生腐败,这就与大明的官僚体制弊端、法律缺陷以及高度达的商品经济带来的文化冲击,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这三个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胥吏腐败的产生。
那么胥吏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呢?
明代基层的吏员组成效仿中央的六部机构,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吏员管理着州县的基层民政。
除此之外还有皂隶、捕快、壮班三类吏员,所谓皂隶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在衙门堂上高喝“威武”
的那些人,这群人负责执行堂上的判决命令以及充当礼仪队,捕快不用多说,就是负责缉捕罪犯的基层民警,壮班则是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的人。
此外州县衙门还可以雇佣差役,比如马夫、门口的保安这类的杂役也是胥吏的一种,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吏员和杂役合流的现象。
同时明朝基层胥吏中还有着世袭的“书手”
、“算手”
、“主文”
等等,这些人依靠会识文断字游走于州县衙门和乡里之间,因为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下的,而朝廷颁布的政策文书又需要人去解读,所以就出现了这一批以“书写计算”
为谋生计巧的人,有的人可能被衙门看中招募为吏员,有的可能干脆就没有编制,衙门直接雇佣他们作为一种“差役”
的形式存在。
可见明朝吏员地位之低下,不仅前朝晋升高官的途径断绝了,还沦为到和杂役为伍,吏役合流。
那么明朝的胥吏又是如何选拔的呢?
明代选拔胥吏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选拔方式只有三种,分别是佥充、罚充以及告纳。
佥充是明代最为主流的选拔胥吏的方式,由政府出面挑选三十岁以下能够识文断字的农民子弟,以及一些负责养马的马户,当兵的军户等特殊户籍由于负责杂役也可以被选派为吏员,这便是佥充。
罚充就比较复杂了,在明朝选吏制度中并不占据主流,但是因为这项制度贯穿明朝始终,所以也被列入选吏方式,被罚充为吏的人员成分复杂,既有官员,也有生员以及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这些人因为都是知识分子,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为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或者业绩、成绩考核不达标被罚充为吏。
比如当年唐伯虎舞弊案之后就是被罚为小吏。
告纳相当于一种买官行为,地方上的农民家境比较殷实的就会通过告纳向政府缴纳费用购买一个吏员身份,“凡有告纳农民者,务要严审是否土着,其属军卫者亦要移文州县查勘,取具里老官旗邻佑保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