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暗许君臣配,雏凤初鸣理朝纲
偏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昏黄的光裹着药香漫在软榻边。符太后醒来时,窗外已是月上中天,李女医正坐在榻侧整理药箱,见她睁眼,连忙俯身道:“太后醒了?可觉得身子好些了?”
符太后轻轻颔首,指尖抚过仍有些坠痛的小腹,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好多了,殿外可是有动静?方才隐约听见有人说话。”
“是女辅营的林统领,”李女医笑着回道,“听闻您晕厥,她特意守在殿外,方才陛下取了您的文书去研读,林统领还在寝宫那边帮着陛下梳理官员事务呢。”
“阿夏?”符太后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缓缓舒展了眉头,嘴角勾起浅淡的笑意,“她倒是有心了。”
李女医一边为她掖好被角,一边感慨:“林统领是真的稳妥,方才陛下拿着您的文书,连范相都没来得及叫,她就主动上前解惑,江南各州府的官员底细、风土人情,说得头头是道,比老臣们还要清楚几分。”
符太后听着,指尖轻轻摩挲着锦被的绣纹,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树影上,语气带着几分欣慰的喟叹:“阿夏这孩子,打小就沉稳,当年跟着我从皇城逃到洛阳,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带着女辅营守宫墙,如今能辅佐宗训,也是该的。”
她顿了顿,像是自语般轻声道:“你看她与宗训站在一处,一个沉稳周全,一个聪慧好学,倒真有几分般配的样子。”
李女医一怔,随即笑着附和:“可不是嘛,林统领文武双全,又是跟着太后您长大的,知根知底,若是将来能……”
“话可不能这么说。”符太后轻轻打断她,眼底的笑意淡了几分,语气也郑重起来,“她如今是女辅营统领,是宗训的臣子,要走到我这个位置,还差得远呢。”
“太后是说……”
“要做后周的太后,”符太后抬眼望向殿外沉沉的夜色,声音轻却带着分量,“光有聪慧和忠心不够,得能扛得起江山的重量,镇得住满朝的文武,更得让天下百姓信服。阿夏如今有辅佐君主的才,却还缺了‘定乾坤’的气——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李女医了然地点头,不再多言。符太后却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宫女吩咐道:“去把宗训和阿夏叫过来吧,夜深了,别让他们熬坏了身子。”
此时的寝宫偏殿,烛火亮得晃眼。柴宗训趴在案上,指尖顺着文书上“苏州知府”的名字划着,林阿夏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卷民情札记,正低声说着:“这苏州知府虽清廉,却因三年前漕运淹了田庄,不肯配合新的河道改道方案,陛下若是要调他,需先寻个‘督修皇陵’的由头,既保全他的颜面,也免得旧部生怨。”
柴宗训连忙在文书旁记下“皇陵督修”四个字,刚抬起头,就见宫女走进来:“陛下,林统领,太后醒了,让你们过去呢。”
两人对视一眼,连忙收拾好文书,快步往偏殿走去。
刚进殿门,就见符太后靠在软榻上,脸色比白日好了些,见他们进来,便示意宫女搬来两张锦凳:“坐吧,这么晚了还在忙政务,累坏了吧?”
柴宗训连忙走到榻边:“太后,儿臣不累,林统领帮着儿臣理清了江南的官员事务,儿臣已经晓得该怎么调任了。”
林阿夏也躬身道:“都是属下分内之事,不敢称累。”
符太后看着林阿夏,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阿夏,你跟着我多少年了?”
“回太后,属下十四岁跟着您从汴京逃到洛阳,如今已有七年了。”
“七年啊,”符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当年你还是个拿着剑会手抖的小姑娘,如今都能帮着宗训理朝政了。”她顿了顿,看向柴宗训,“宗训,阿夏是你的左膀右臂,往后朝堂上的事,你要多信她几分——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