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形》那段家庭实验室版本的视频,林枫只允许思清保存在个人平板里,并未对外布。
然而,某些圈子里的消息,总有着不为人知的流通渠道。
最先打来电话的是赵敏。
她的声音听起来比平时更添了几分审慎。
“林枫,有两份正式的邀请函到了我这里。”
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一份来自‘光影之间’数字艺术馆。
他们不知从哪里知道了你和思清做的那个视听实验,希望邀请你作为主创艺术家,在他们下个季度的‘感知边界’主题展中,设立一个独立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林枫握着手机,目光掠过书架上思清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和代码打印稿。
那是他们父子共同的秘密项目。
“另一份,”
赵敏继续道,“来自音乐学院,是梁教授亲自推动的。
他们希望与你建立长期合作,不是客座或表演,而是成立一个‘跨媒体艺术实验室’,探索音乐与视觉科技、人工智能的结合。
他们看中的,似乎不只是你的演奏技巧。”
这两个邀请,分量截然不同。
前者是将他置于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后者则是将他引入学术研究的殿堂。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林枫的价值,已被专业领域重新定义。
“你怎么看?”
林枫问。
赵敏回答得很快,显然已经深思熟虑。
“数字艺术馆的邀请,能快提升你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商业化潜力也更直接。
但展览筹备周期短,要求高,存在一定风险。
音乐学院的合作,更侧重长远基础和学术声誉积累,过程会慢一些,但根基更稳。”
她补充道,“我的建议是,不必立刻拒绝任何一方。
我们可以先与数字艺术馆接触,了解具体方案。
同时与音乐学院保持沟通,探讨合作的可能模式。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掌控节奏,确保任何合作都符合你的核心定位,而不是被机会推着走。”
林枫嗯了一声。
赵敏的专业和冷静,总是能让纷繁的局面变得清晰。
“另外,”
赵敏语气微沉,“王海那边监测到,业内一些保守派对你的‘跨界’颇有微词,认为是不务正业,混淆艺术边界。
这些声音目前还很微弱,但需要留意。”
刚结束与赵敏的通话,王海的讯息就迫不及待地跳了进来,一连串的语音方阵。
“老林!
牛逼大了!
你知道现在圈子里都怎么议论你吗?”
王海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那帮搞新媒体的把你那玩意儿都吹上天了!
说是什么‘重新定义视听语言’!
传统派那边倒是有几个老古板在跳脚,说你把音乐搞成了电子游戏!
管他们呢!
有争论才有关注!”
林枫能想象王海在那边摩拳擦掌的样子。
“音乐学院那边你也稳住!
那可是金字招牌!
以后咱们就是有学术背书的艺术家了,跟那些野路子不一样!”
王海继续嚷嚷,“你放心,舆论这边我看着,保证把风向给你往高了吹!”
林枫放下手机,走到窗边。
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橙色。
客厅里,苏清雅正在教思雅和思柔辨认新的拼图碎片,思清则抱着他的平板,似乎在更新他的“爸爸技能树”
,估计又要添加什么新的、带着光环的标签了。
这一切来得很快,快得甚至有些现实。
从被质疑的“软饭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