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大赛的展示环节设在别墅明亮的客厅。
几组家庭的作品被依次放置在铺着深色绒布的长桌上,接受镜头的检阅和众人的目光。
孙宇和李曼妮组的作品率先亮相。
那是一个用鲜艳野花、翠绿叶片和光滑石子精心拼贴出的“花园别墅”
画框,色彩饱和,构图对称,透着一种工整的、讨好人眼球的精致。
孙宇侃侃而谈,介绍着“家”
的温馨与美好。
李曼妮在一旁微笑附和,妆容完美。
镜头给到特写,弹幕飘过一些“好漂亮”
、“手好巧”
的称赞。
陈默导演在监视器后微微颔,算是合格,但眼神里没有太多波澜。
这种作品,美则美矣,却像是流水线上精心包装的礼品,少了点触动人心的东西。
接着是其他家庭的作品,有用树枝搭建的抽象小屋,有用贝壳和沙子制作的海洋主题画,各有特色,但大都停留在将自然材料作为静态装饰的层面。
最后,轮到了林枫一家。
他们没有急着将作品搬上桌,而是由林枫和苏清雅一起,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约莫两个手掌大小、形态有些奇特的物件,轻轻放在了长桌中央。
当这件作品完全呈现在镜头前时,客厅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那不是一幅画,也不是一个模型。
它是一个立体的、生机盎然的微缩世界。
思清用那些带有螺旋弧度的藤蔓和坚韧枝条,构建了一个不对称的、仿佛正在自然生长的骨架。
这骨架并非封闭的,它巧妙地留有孔隙和平台,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开放结构。
思雅挑选的那些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叶片——从嫩绿到枯黄,从完整的到边缘卷曲的——被层次分明地安置在骨架上。
它们不像粘贴的画,更像是自然栖息于此,有的舒展如华盖,有的蜷缩如怀抱,颜色过渡自然而富有韵律,仿佛记录着一棵植物从盛年到沉寂的生命周期,带着一种动态的、呼吸般的美感。
思柔贡献的柔软苔藓和灰色地衣,如同天然的地毯和软垫,覆盖在结构的下部和一些凹陷处,那些圆润的小石子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像是散落的宝石。
最精妙的是,在几处由苔藓和细小枝干围合的小小空间里,竟然真的引来了几位“住客”
——几只不知何时被这方小天地吸引而来的、背壳闪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正慢悠悠地在苔藓上爬行。
还有一只胆小的、触须细长的微小的林间蜘蛛,在一片卷曲的枯叶下,织就了一张几乎看不见的、闪烁着晨露般光芒的网。
苏清雅统筹的色彩和形态平衡,让这个小小的世界既有野性的蓬勃,又不失视觉的和谐。
暗红色的枯萎花朵如同点睛之笔,落在结构转换的节点,沉淀了时光的重量。
而林枫,他看似没有直接参与“创作”
,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是这个稳固而灵动的结构,包容了思雅的翅膀,承载了思柔的柔软,也让那些不请自来的小生命找到了安身之所。
这不是一个被“制作”
出来的手工作品。
这是一个被“邀请”
而来的、正在呼吸和生长的微型森林生态。
它安静地矗立在绒布上,仿佛自带一股宁静而强大的生命力场。
“哇……”
思雅第一个忍不住,指着那只缓缓爬行的小甲虫,小声惊呼,“真的有客人来了!”
思清推了推眼镜,严谨地观察着:“这只步甲科昆虫选择在湿度较高的苔藓区域活动,符合它的习性。
这个结构确实模拟了它的一部分原生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