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法者”
的文明遗嘱,如同一声跨越时空的沉重叹息,在陆凡的心湖中久久回荡。
“宇宙如程序,然程序亦可生‘心’”
——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不仅开启了对数据碎片的进一步理解,也让他对自身“混沌包容”
之道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
他没有急于强行破译更深层的数据,而是将这份遗言共享给了“织法者数据破解专项组”
的核心成员。
苏文瑾、陈明远,乃至通过远程连接的蓬莱商会元老、渊灵族琉光长老,在得知另一个高等文明竟因过度追求逻辑极致而陷入瓶颈最终覆灭时,无不感到深深的震撼与警醒。
“绝对的理性,或许并非进化的终点。”
苏文瑾若有所思,“情感、意志、甚至那些看似不理性的‘可能性’,或许才是文明能不断突破极限的关键变量。
我们的路,走对了,但也……更危险了。”
她指的是地球文明如今承载的期望与面临的挑战。
“无论如何,这份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也必须越。”
陈明远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科学家特有的执着光芒,“破解工作不能停!
既然陆凡已经找到了‘共鸣’的切入点,我们就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
专项组的工作方式随之调整。
他们不再仅仅将数据碎片视为待破解的密码,而是当作一个需要去“理解”
和“对话”
的、承载着已逝文明意志的独特存在。
他们利用源海带回来的法则感悟作为“语言”
,利用锻星者的逻辑工具作为“语法”
,尝试与那些冰冷的幽蓝符文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
进展虽然缓慢,却稳步推进。
越来越多的外围信息模块被成功解读。
这些大多是“织法者”
文明的基础知识库——关于能量的高效编程与转化、物质的微观结构逻辑重构、信息的多维编码与光传递技术等等。
每一项技术,都远地球文明现有水平,其精妙绝伦的逻辑结构令所有研究者叹为观止。
月球基地的工程师们如获至宝,立刻开始尝试将这些技术原理与现有的“星环”
重建、飞船升级、全球防御网络优化等项目相结合。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新型的“逻辑约束型能量导管”
被应用在“星环”
断裂处,不仅修复度提升了数倍,新生成的结构强度和对能量引导的效率也远从前,甚至能一定程度上自适应外界的规则扰动。
基于“信息编织”
原理的新型通讯协议被开出来,地球与月球基地,乃至与蓬莱商会、渊灵族盟友之间的远程实时通讯变得更加稳定、保密,抗干扰能力极强。
赵明宇更是痴迷于一种名为“现实编译基础单元”
的技术,虽然还无法做到像“织法者”
那样大规模编译现实,但他成功地在实验室环境下,将一小块普通金属短暂地“编译”
成了具备导特性的新材料!
这无疑是材料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整个地球文明,都在以一种惊人的度,消化着这份来自星海的厚礼,进行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科技跃迁。
然而,陆凡并未被这些成果冲昏头脑。
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是那份关于“牧者”
的研究和所谓的“终极演化”
推演。
他大部分时间依旧沉浸在静室中,以自身为桥梁,持续地与数据碎片的核心层进行着“意境”
层面的沟通。
这个过程,如同在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