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向猎户座星云送的光语讯息,在三个月后收到了更清晰的应答。
这次的信号不再是简单的脉冲,而是一组包含复杂结构的数据——通过解析,研究者们现其中藏着一张星图,标注着三个未知的星系坐标,旁边还有一串用光影频率写成的“邀请”
信号。
“它们在给我们指路。”
阿明盯着星图上闪烁的坐标点,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这三个星系,距离地球在5o到8o光年之间,信号里的光语频率星系,那里存在能理解我们的文明。”
张工凑过来,看着星图上被标注成暖黄色的坐标点,忽然笑了:“像不像当年我们在戈壁上插的光伏板标记?一个点接一个点,慢慢连成一片光。”
消息公布后,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光语探索热”
。
航天机构开始研制能承载光语信号的深空探测器,计划用二十年时间飞向最近的坐标点;普通民众则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有人在屋顶装了可调节的反光板,每天对着目标星系的方向送“你好”
的光语;有人在社区花园里种满会随光变色的植物,组成微型的“星际光语花园”
。
挪威的云杉树已成了当地的“光语地标”
。
孩子们在树干上安装了太阳能感应装置,树影的移动轨迹会被实时转换成光语信号,通过卫星送到太空。
“树在生长,光语也在生长,”
带队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时说,“等你们长大了,这棵树的影子说不定能触碰到那些新坐标呢。”
巴西雨林的荧光真菌网络被升级成了“生物光语射台”
。
研究者们通过基因优化,让真菌的光频率能精准匹配星际光语编码。
当夜晚来临,整片雨林会按照预设的节奏明暗交替,像大地眨动的眼睛,向星空传递着地球的生命律动。
“这是最温柔的信号,”
植物学家的孙女在日志里写道,“用生命的光芒告诉宇宙,我们在这里。”
甘肃的沙棘绿洲里,牧民们想出了更浪漫的方式。
他们在光伏板阵列间种植了大片会光的牧草,白天吸收阳光,夜晚便出柔和的蓝光。
数千块光伏板与牧草组成的光语图案,在卫星图像上清晰可见——那是林宇当年设计的“家”
的符号。
“要让远方的朋友知道,我们有个温暖的家。”
年轻的牧民1eader说。
光语博物馆里,新增了一个“星际坐标”
展区。
巨大的全息沙盘上,三个未知星系的坐标被不断放大,旁边循环播放着地球送的光语讯息:有孩子们的笑声、雨林的虫鸣、沙棘林的风声,还有那段被无数人铭记的话——“光让我们相遇,善意让我们同行”
。
一位头花白的参观者站在沙盘前,久久不愿离开。
他是当年埋下“时光陶罐”
的牧民的儿子,如今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参观。
“爷爷说,光走得再远,根也在土里。”
他指着沙盘上代表地球的光点,对孙子说,“你看,我们的坐标,永远是光开始的地方。”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沙盘边缘一个微弱的光点问:“那是什么?”
阿明走过来,笑着解释:“那是五十年前,林宇先生他们射的第一束光语信号,现在已经飞出太阳系很远了。
它像个老向导,在前面为我们的新探测器引路呢。”
展厅的穹顶缓缓亮起,模拟出星空的景象。
三个新坐标点闪烁着暖黄色的光,与地球的光点之间,被无数条光带连接起来,像一张跨越星系的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