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乡亲处理些小伤小病,普及卫生常识,极大地改善了所在村落的生活质量。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生在宥阳人的眼皮底下。
当初嘲讽“贫家女识字无用”
的人,眼睁睁看着这些识了字、学了技能的姑娘,不仅没有变得“不安分”
,反而更能为家庭分忧,甚至带动了整个家庭乃至小社区的生活改善。
她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改变,向世人证明了知识的价值,与出身贵贱无关。
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观念转变,开始在民间悄然生。
一些原本坚决反对的乡绅富户,开始重新审视自家对女儿的教育。
他们现,仅仅将女儿禁锢在深闺,只教授些风花雪月的诗词和女红,似乎已不足以应对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
相反,顾家女学外舍所教授的那些“实用技能”
,在某些时候,反而更具价值。
虽然他们依然拉不下面子将女儿送去与外舍学生同校,但私下里,已开始模仿女学的课程,为女儿聘请教授记账、医药常识的西席。
而对于广大的平民百姓而言,顾家女学外舍的存在,更像是一盏希望的灯。
他们看到邻居家的“招娣”
去了女学几年后,竟能像男子一样看账本、写契约,帮家里避免了被地主管家蒙骗的命运;他们看到街坊那个父母早逝的孤女,凭借在女学学到的医术常识,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救了村里孩子的急病。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越来越多贫寒家庭的父母,开始渴望将自己的女儿送去女学,哪怕只是识几个字,学点手艺,也是好的。
他们不再觉得让女儿读书是“不务正业”
,反而视之为一条可能改变命运的途径。
时间,这位最公正的裁判,开始将胜利的天平倾向明兰和她所坚持的理念。
那些曾经喧嚣一时的反对之声,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逐渐变得苍白无力。
当然,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会彻底消失,暗中的非议依然存在,但主流的风向,已然改变。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或许真的可以不再仅仅由她的出身门第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