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屯田初见成效的捷报,如同春风吹入京城,也为顾廷烨——如今在朝堂新贵圈中声名鹊起的“白烨校尉”
,赢得了更大的政治资本与皇帝的进一步青睐。
兵部几件积压已久、涉及军需调配和边关防务的棘手难题,在沈从兴的力荐下,被皇帝点名交予“白烨”
参详对策。
顾廷烨蛰伏已久的锋芒,终于开始在京城这片权力漩涡的中心,谨慎而精准地展露。
他并未直接入京,而是坐镇边关,以密折和心腹信使往来传递。
几份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且极具可行性的条陈递上御案,不仅直指问题核心,更提出了老辣狠准的解决之道,甚至预判了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化解之法。
其眼光之毒辣,手段之老练,布局之深远,令龙椅上的帝王都为之侧目,更让那些原本对这位“骤升高位”
的边将心存疑虑的朝臣们,暗自心惊。
“此子……大才!”
御书房内,皇帝放下手中朱批的奏折,对着侍立一旁的枢密使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句。
“白烨”
之名,在朝堂之上,开始与“能吏”
、“干才”
挂钩。
而这份来自边关的、沉甸甸的“能干”
,如同无形的筹码,被顾廷烨巧妙地运用起来,其影响,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涟漪悄然荡向了看似毫不相干的盛家。
盛纮最近颇有些春风得意。
他主管的工部清吏司,负责京畿水利修缮的一桩积年老案,因牵涉勋贵田庄侵占河道、地方官吏推诿扯皮,拖延数年,耗费钱粮无数却进展甚微,成了他心头一块大石,更被御史台屡次弹劾“庸碌无为”
。
就在他焦头烂额、几乎要引咎请辞之际,一份详实的、盖着靖边军关防大印的密函,经由兵部某位与他交好的郎中之手,悄然送到了他的案头。
密函中,不仅清晰罗列了侵占河道的几家勋贵田庄的具体位置、侵占面积,更附上了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甚至……还有几份看似无关、却足以拿捏其中关键人物的陈年旧档!
更妙的是,信函末尾,以探讨边关屯田水利之法的名义,不着痕迹地提及了几条疏通河道、既能解决水患又不至于过分触动勋贵利益的“建议”
。
这哪里是建议?分明是一份直指要害、可供操作的行动指南!
盛纮如获至宝!
他立刻依计行事,恩威并施,软硬兼施。
有了那份精准的情报和拿捏要害的旧档,那些原本气焰嚣张的勋贵庄头顿时偃旗息鼓。
地方官吏见风使舵,工程推进势如破竹!
短短月余,这桩困扰工部多年的顽疾,竟被一举荡平!
不仅省下了大笔钱粮,更赢得了上峰的嘉奖和同僚的刮目相看!
“好!
好一个白烨校尉!
真乃及时雨!”
盛纮在府中书房,对着心腹幕僚,捻着胡须,红光满面,毫不吝啬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边关将领的赞誉,“此等见识手段,绝非池中之物!
他日必是国之栋梁!”
盛纮心中已将这位“白烨”
引为贵人,暗暗记下了这份雪中送炭的人情。
与此同时,另一股更加隐秘、却更易撩拨人心的暗流,在京城勋贵女眷的茶会、诗社中悄然滋生、蔓延。
“听说了吗?那位在西北立了大功的白烨校尉,听说要议亲了!”
“真的假的?是哪家闺秀有这等福气?”
“这倒不清楚,只隐约听说……似乎与盛家有关?”
“盛家?哪个盛家?”
“还能哪个?就是新近和海家结了亲、女儿刚和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