媗之一听,急忙拉杨宗谨退到路边跪下。
杨宗谨还处在懵逼状态,只能跟着李媗之走。
李媗之低声道:“鸣锣十一下,乃是朝廷钦差到来,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杨宗谨醒悟,跟着跪下。
只见全副武装的信阳军护着一顶软轿,来到粥棚前放下。
轿帘撩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个头发黑白相间的老人。
李媗之看清来人,低声向杨宗谨道:“他叫陈尧佐,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前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擅长水利,知滑周时,制造木笼用来减除水患,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杨宗谨心道:“原来是专业人士当钦差,那么庐州就有救了。”
不料,两人的说话声音太大,惊动了陈尧佐。
陈尧佐走到他们面前,问道:“你们是谁?为什么知道本官的生平?”
李媗之看掩饰不住,只得站起身来取下自己的竹帽,福身道:“侄女李媗之,见过陈伯父。”
“哦?”陈尧佐大吃一惊,上下打量李媗之一番。
李媗之示意杨宗谨起身,并向陈尧佐介绍道:“这是拙夫杨宗谨。我夫妇在庐州隐居,因拙夫教的学生被洪水冲走。拙夫心痛万分,又听说刚加固的丰乐堰居然决口,想要查个清楚。”
去年杨宗谨在汴梁城时,陈尧佐担任京西转运使,两人没能见过面。但杨宗谨的大名,陈尧佐是早有耳闻。
“果然是侄女夫妇,”陈尧佐大喜,“有你们在,老夫就放心不少。”
杨宗谨道:“钦差大人先办正事,草民夫妇在旁等候便是。”
陈尧佐点头称好,信步来到大锅前,只看了眼锅里的粥,大喝道:“粥棚是谁在施粥赈灾?”
一个清瘦的中年男子从人堆里窜了出来,跪在陈尧佐面前,自报道:“下官粥棚负责施粥的都头,见过钦差大人。”
陈尧佐命他起身,然后问道:“你可知粥棚施粥的规矩?”
“知道。”都头道,“施粥不厚,小命不保。”
“记得便好!”陈尧佐拿起筷子来到大锅前,往里一扔。
扑通一声,筷子从粥里浮了起来。
陈尧佐怒道:“这是给灾民吃的粥吗?分明是热水啊!”拿起木勺子在里面搅了一下,粮食清楚可以数的出来。
在场士兵、官吏、百姓都显得十分安静。只能听到陈尧佐搅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