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辞职报告,也没有简单地用加薪挽留。
他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一对一深度沟通。
他让秘书在公司楼下那家安静的咖啡馆预留了一个僻静的角落。
下午三点,他先约见了张工。
没有在办公室正襟危坐,两杯冒着热气的拿铁,氛围轻松了许多。
林烨没有绕圈子,真诚地说:“老张,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跟我说句实话,到底为什么想走?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公司变了味,让你寒心了?”
面对林烨如此直接的真诚,张工绷着的脸松弛下来,叹了口气:“林总,不是寒心。
就是觉得……憋屈。
现在干啥都要流程、要审批、要文档。
开个会一堆听不懂的名词。
我就想安心写代码,把东西做好,怎么就这么难?感觉没以前自在了。”
林烨认真听着,点点头:“我明白了。
你觉得束缚多了,创业的冲劲和自由少了,是吗?”
他沉吟片刻,“老张,公司大了,人多了,没有规矩确实会乱套,就像咱们现在芯片里的数据调度,没个规则就全堵死了。
但你的感受很重要。
你看这样行不行,以后你负责的那个核心驱动组,内部流程你说了算,只要最终输出符合项目要求,你怎么高效怎么来。
另外,新来的项目经理,我让他多跟你学习技术实现的复杂性,而不是只盯着图表催你。
你是公司的技术基石,我需要你,也需要你fee1ggood(感觉良好)。”
张工看着林烨诚恳的眼神,闷头喝了一大口咖啡,良久,点了点头:“林总,我……我再试试。”
送走张工,林烨又约见了李博士。
李博士显得很理性,但也带着疲惫:“林总,我理解创业公司的节奏。
但我之前的经历让我更看重可持续的创新。
目前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缺乏明确优先级和资源规划的模式,我认为从长远看是低效且损害创造力的。
而且,我个人确实需要一些平衡。”
林烨同样耐心倾听:“李博士,非常感谢你的坦诚。
你说的问题非常对,这确实是我们管理上的短板。
我们已经意识到,正在引入更专业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会尽快改变这种救火队式的状态。
对于您个人,公司非常珍惜您的才华。
除了薪资调整,我是否可以承诺,您的团队将作为试点,率先推行弹性工作制,并保证您每年至少一段完整的、不受打扰的假期?您的健康和对工作的热情,对公司同样重要。”
李博士推了推眼镜,显然有些意外于林烨的直率和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
他思考了一下,说道:“林总,如果您真的能推动这些改变,我愿意留下来看看。”
两次咖啡谈心,林烨没有画大饼,没有空谈感情,而是针对不同人的核心诉求,给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承诺和解决方案。
他留住了两位核心员工。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林烨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管理认知升级。
他真正开始理解,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理解和赋能;公司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流程、每一次互动中对“人”
的尊重。
他推动了一系列改变:成立由新老员工代表组成的“文化融合小组”
,定期收集问题建议;引入更科学的项目管理工具,明确优先级,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研部试行弹性工作制;设立“星火基石奖”
,重奖那些像张工一样默默奉献的技术骨干;同时,他也开始定期抽出时间,像那天一样,与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咖啡谈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