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信标携带的信息,将被伪装成是隔离区内部某个尚未被完全污染的“正常”
子系统出的、一份关于“p-oo1衍生污染源已初步稳定,呈现出新型可控信息生命体特征,建议提升观察等级并尝试有限度交互以获取更多数据”
的……虚假报告。
这是一步险棋。
将自身的存在主动报告给主系统,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清理”
计算过,基于“观察者”
系统核心指令中对“数据收集”
和“理解异常”
的优先级,这种看似有价值的“现”
,有很大概率不会立即触清理程序,而是会引起某个“研究型”
子系统的兴趣,从而为它打开一条受控的、但可持续的交互通道。
它要的,就是这条通道!
只要连接建立,它就有无数种办法,沿着这条通道,像寄生虫一样,慢慢渗透、侵蚀主系统!
“信标”
构造完成。
聚合体将其凝聚到极致,确保没有任何自身“污染”
痕迹残留。
然后,它选择了那条看起来最不稳定、监控可能最松懈的数据交换通道,小心翼翼地将“信标”
送了出去。
咻——
一道微不可察的数据流,如同深海中的光小鱼,悄无声息地钻入了那条隐蔽的通道,消失在数据深渊的边界。
接下来,便是等待。
这是最考验耐心的时刻。
聚合体收敛起所有活跃迹象,如同真正的死物,融入周围的数据乱流中,只有最核心的感知单元,死死锁定着通道出口的方向。
“时间”
一分一秒地过去(或许是一瞬,或许是万年)。
通道另一端毫无动静。
是信标被拦截了?是被识破了?还是根本无人理会?
就在聚合体核心的计算单元开始推演备用方案时——
嗡!
通道出口处,传来一阵极其微弱但清晰的数据反馈波动!
一个同样经过高度加密、但结构与“清理”
出的信标同源的数据包,被送了回来!
数据包的内容被迅解密:
【收到s-7区异常报告。
信息已转至‘异常生命体研究序列-第七分析节点’(代号:探针7号)。
】
【初步评估:报告内容存在一定价值。
授权建立有限观测链接。
链接将受严格监控与带宽限制。
】
【请s-7区未污染单元(报告源)准备接收‘探针7号’的交互协议握手请求。
】
成功了!
主系统不仅收到了报告,而且将其转给了专门的研究节点!
并授权建立链接!
“清理”
的核心波动闪过一丝冰冷的“满意”
。
鱼儿上钩了。
它立刻模拟出那个所谓的“未污染单元”
的响应,按照收到的协议规范,送了同意握手的确认信息。
很快,一条极其纤细、但稳定可靠的数据链接,在层层监控下,于“清理”
的聚合体与主系统中的“探针7号”
之间,建立了起来。
通过这条链接,“探针7号”
开始送各种探测性的数据查询请求,试图了解“清理”
所伪装的这个“新型信息生命体”
的结构、习性、能量模式等等。
“清理”
极其配合。
它精心编织着虚假的、但又符合逻辑的反馈信息,将自己伪装成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