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换作旁人,或许早已选择放弃。
可李薇却没有,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在这个时候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迅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得知李薇在欧洲市场遇到的困境后,我第一时间与她通了电话。
电话里,她的声音虽然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和自信。
她向我详细汇报了欧洲市场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并表示自己有信心克服这些困难,打开欧洲市场的局面。
听着她坚定的话语,我更加确定自己没有选错人。
我当即向她承诺,集团总部会给予她全力支持,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员调配,只要她需要,集团都会第一时间满足。
我告诉她:“李薇,你尽管放手去干,不要有任何后顾之忧,集团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电话那头的电流声带着些许杂音,却丝毫掩盖不住李薇话语里的坚定。
我握着话筒,指尖轻轻敲击着办公桌,听她细数法兰克福推广活动的困境——消费者的偏见、团队的焦虑、竞品的暗中挤压,每一个字都透着开拓市场的艰辛。
“董事长,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不够好,是欧洲人对‘中国制造’的固有印象太难打破。
我们拿出了欧盟认证,甚至提出免费试用,可他们还是宁愿多花两倍的钱买本地品牌。”
李薇的声音顿了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而且本地团队虽然开始配合,但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时,还是会不自觉地退缩,缺乏底气。”
我沉默片刻,脑中迅梳理着关键矛盾。
李薇看到了表面的信任问题,却没意识到背后更深层的症结。
“李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抵触的不是产品,是‘未知’。
欧洲市场多年被本土品牌主导,消费者习惯了看得见的口碑和售后,我们作为新进入者,光靠‘说’和‘证’,不够有说服力。”
电话那头传来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我知道她在认真记录,继续说道:“第一,针对信任壁垒,我们不能只做‘被动解释’,要变‘主动证明’。
集团可以联系德国tuv莱茵或者法国必维这些欧洲权威检测机构,让他们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全流程溯源认证,并且把检测过程做成纪录片,在商场的电子屏循环播放——消费者不信我们的话,总信他们本土认可的机构吧?”
“第二,关于团队底气不足,总部马上从国内调派5名有十年以上海外市场经验的资深销售,他们熟悉跨文化沟通技巧,下周就能到欧洲和你的团队汇合。
同时,我会让培训部连夜制作‘欧洲消费者常见质疑应对手册’,把你遇到的续航、设计、材料问题,都配上数据和案例,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有话可说,有据可依’。”
李薇的声音明显振奋起来:“董事长,您说的这些太关键了!
尤其是权威机构认证,我之前只想到了拿证书,却没想到要把过程可视化,这样确实更有说服力。”
“还有资金支持,”
我补充道,“你之前提的增加产品体验环节,需要多少预算直接报给财务,总部特批,不用走常规流程。
另外,我已经让市场部联系法兰克福当地的家居博主和科技kol,下月初安排他们到展示区实地体验,这些kol在欧洲有稳定的粉丝群体,他们的‘真实测评’比我们自己做十场推广都有效。”
“对了,还有售后问题。”
我突然想起李薇提到的消费者顾虑,“你马上在法兰克福设立2个售后服务点,配备会德语和英语的工程师,承诺‘24小时响应,48小时上门维修’,把售后保障写进产品说明书,再印成
